东周剑文化漫谈:解剑可能代表侮辱,进剑更有说道

战国时期,贵族佩剑之风十分兴盛,为了彰显身份,不少贵族的佩剑都装饰的很华丽。楚辞中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词句,便是对当时这种情况的描述(“陆离”指的就是剑身上华丽的装饰)。当时的不少人的佩剑都比较长。田单攻狄时,久而无功。有人便编了一首歌谣来嘲笑田单,其中便有“修剑拄颐(修长的佩剑可以抵到下巴)”的语句。

▲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画

在当时,剑是重要的礼器。在当时,男子成年时需要举行加冠礼。《史记》在描述嬴政亲政时,将带剑视作与加冠地位相同的礼仪(原文为“己酉,王冠,带剑。”),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剑终归是兵器,臣子在面见君王时,必须解下自己的佩剑。普通人聚会时,为了表示对于对方的尊重,参与会面的人会解下自己的佩剑,但如果强行要求别人解剑,就代表着对对方的轻侮。而进剑时(把剑捧给别人看的时候),剑柄应该朝左,这样可以方便对方握剑。

▲国家博物馆出土的东周蔡昭侯青铜剑

在当时,还出现了判断宝剑价值的相剑术。相剑者对剑的外表进行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便可以判断出该剑的价值。为图吉利,工匠在铸剑时也会选择良辰吉日。同时,剑也是常备武器,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剑的记录,出土的青铜器上也不乏士兵使用长剑作战的纹样。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和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上面,都铸有一些关于战争的纹样。从纹样上看,当时的弓箭手和长矛手都需要佩剑,而持剑对刺则是士兵进行近距离作战时常用的作战手段。

▲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

西周到春秋早期的青铜剑多出土于贵族墓葬,到了战国时期,部分平民墓葬也会随葬青铜剑。1975年11月,江陵县将台区政府启动龙桥河改道工程。施工开始后不久,工作人员便在河道的断面上发现了大批墓葬。这批墓葬为东周时期的楚国墓葬,下葬时间多数为战国时期。由于其位置处于雨台村雨台山,因此被称为雨台山楚墓。经过清点,这处墓地由558座墓葬组成,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其中有172件青铜剑。出土青铜剑的楚墓中,不少都是单棺墓或者无棺无椁墓。在当时,士大夫的墓葬都会使用椁。由此可见,这些墓葬的主人都是平民或者奴隶。

▲故宫东周楚王酓璋剑

这些平民和奴隶的墓葬墓穴狭小,部分墓葬的陪葬品仅有一件青铜剑,或者仅有一件青铜剑和一件青铜戈。由此可见当时带剑之风多么兴盛。战国时期,练习击剑之术的人被称为剑士。不少剑士投身贵族门下,在政治斗争中为主人清除异己,被称为私剑。还有一部分剑士,不愿受主人约束,自己仗剑游历江湖,被称为侠或游侠。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中的”侠”,便是指的这部分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