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感情满足,是如何内化成为自己的真实生活记忆的?

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被迫和自己强迫性地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世界,所以把从网络上体验到虚幻和不真实的情感记忆接受纳入自己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把存在于虚构世界的感情和价值观带到现实中,这种结果是可以在多数人身上见到,尤其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身上。

例如现在的网络粉丝文化,不同于以前的那种盲目崇拜和追捧明星现象,在网上我们会对我们喜欢的真实或虚拟人物甚至可以是一种事物、一种流行的观念的崇拜和追捧,这是一种轻度的崇拜和追捧,一般以关注人或事物的一切相关信息为主,而且喜欢的人或物非常多(例如篮球、足球、电竞···只要你兴趣广泛,网络世界就是一个永不会结束的粉丝集会),不会死忠于一个,在这里我要详细讨论的是粉丝是如何通过崇拜和追捧体验到的感情满足内化成为自己的真实生活记忆。

一般粉丝群体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因为他们自我形象与和人生意义还出于在不断发展、建构的阶段,他们需要寻找人生的目标和社会中自我定位,或者说他们需要的是能让他们面对当下和未来一种方向,

对他们而言,每当他们喜欢的、迷恋的、崇拜的人出现,他们迷茫的人生中就会升起一颗明亮的星星,而这颗“明星”在虚构的电影、电视剧、动画中或者现实中所具有的魅力、成功、性格等等各种特质可能恰好满足了他们对自身的许多期许,表达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感情需求,转移和弥补自身缺陷,当然,异性偶像对粉丝可能还会存在性吸引(甚至是动漫这种角色也存在性吸引),

例如《海贼王》中的路飞——充满坚强意志力,不断成长的属性,性格率直敢爱敢恨,朋友到处都有,名号威震世界,有自己的梦想,热爱冒险,帅气,身边还有一堆美女,甚至还有女帝投怀送抱?????这些品质和经历不正是很多人所欲求的?我们会被路飞的逗比行为都笑,会被路飞坚强战斗到最后一刻感动到热泪盈眶,会因为打到每一个岛上的大boss而感到开心,也会因为路飞遇到危险困难时有一种担忧感???但《海贼王》可是一部虚构作品,为什么我们会投入那么多情感专注力?甚至还会去贴吧、论坛、粉丝群等等各种地方与其他人讨论、分享、撕逼?

或许我们不能在现实中跟虚构中的人物一样带着最好的朋友去冒险,去实现人生中最伟大的梦想,但我们可以对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把自己感情和信仰寄托在他们身上,通过与别人讨论、购买周边、加入粉丝团等等各种确认性行为获得归属感和获得现实满足感——这种虚幻和不真实的情感记忆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现实感,但这样的动机过程是不可能会被我们明显感觉到的,因为它是潜意识里面的动机需求与满足,是自动的过程,不是主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很少,另一方面,即使潜意识里产生了这样的需求,带着这样的动机明显地追求这种满足相当于自己告诉自己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能和无法得到满足的,对现实生活的无能感会带来压力、焦虑好、抑郁等等各种消极感觉,所以把这个过程压抑到潜意识水平也是合理的

一:虚幻的感情满足,是如何内化成为自己的真实生活记忆的?

1.虚拟的情感联结

通过搜索,查阅和观看自己偶像相关的一切资料,尤其是视频,把自己沉浸于偶像的动态图像和歌曲之中,把从知觉、想象到全部认知资源投注到其中,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带给人很大的快感和满足感,这样的沉浸也会造成一种你就在偶像身边的感觉,甚至会使你不由自主把自己代进着偶像扮演的故事场景中去,幻想着自己在偶像身边,或者把自己幻想成主角,一起去经历、一起去哭一起笑的美好画面,在幻想的接触和经历中你对那些人物的感情不断增加···虽然仅仅是幻想和沉浸,通过浏览关于偶像的信息激起我们的神游太虚也可以在无形中与偶像形成了感情联结的错觉,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关系满足与快乐。

2.虚拟的亲密关系

有些人喜欢以很亲切的昵称(例如“我家的···”“老婆老公”)称呼他们喜欢、迷恋和崇拜真实或虚拟人物;或者会组成粉丝团、应援团,平时认真讨论某角色的人生、某明星的日常,可以为某个点相互撕逼,也可以团结一致对外维护偶像的形象等等,好像偶像或者自己喜欢的角色就是自己身边中很重要的人一样,他们通过这种行为与偶像产生虚拟的关系联结,从而营造一种虚拟的亲密关系,来满足某种需求和填补内心。

例如,某些人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话,或许他们会通过各种的行为增加偶像的现实感和与自己的虚拟亲密关系来安慰自己孤独的心和寻求心理寄托


我们就是在这两种虚拟的感情联结和亲密关系中,满足了自己的感情需求、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弥补了自身的缺陷,从而实现了把这种在喜欢、迷恋和崇拜人或物过程中体验到的虚幻和不真实的情感记忆接受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例如,张国荣去世这么多年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对他的怀念那么深?除了看过他的电影和听过他的歌外,他可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啊,有没有想过有些人为什么对他的感情那么深?——在看张国荣的电影和听他的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上的共鸣不仅仅让我们与这部电影和这首歌产生感情联结,还让我们对我们喜欢的那个角色、喜欢的歌手——张国荣产生的情感上的亲密关系,

这样的感觉就像很多人对中国香港摇滚乐队Beyond的怀念一样——伴随着我们经历过我们青春岁月的乐队和歌手是我们年轻时最好的朋友,那样的感情和歌声就是年轻时深刻的回忆。


例如,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动画片,例如七龙珠、哆啦A梦、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产生怀旧感?

为什么会将一部虚构作品与童年回忆联系那么深?——其实道理跟上面的差不多的,如果我们可以被一个人物、一部虚构的作品激起深刻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能补偿我们生活中所缺失的,能让我们在关注、追捧、崇拜或者说作为一个粉丝过程中带来快乐、满足,他们就可以成为我们记忆中有意义的一部分,与我们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

新文化现象与总结

从这种虚拟的感情联结和亲密关系延伸发展出来的是轻宅文化,不像传统的宅文化,这样的轻宅更像一种互联网新文化现象(不知道叫做轻宅文化是否合适),虽然不是宅在家里,但是他们会选择“宅”在手机里的那个网络世界中,因为这种“宅”不仅仅针对动漫,还可以是“宅”在电影里、电视剧里、游戏里、各种社交平台里,并把他们作为情感和思想体系中来源的一部分,会改变生活方式但是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他们能走进去也能走出来——他们也会给主角人物起昵称,会谈论主角人物的细节,很喜欢发弹幕,会相互撕逼,有些会发起各种各样的活动宣扬自己喜欢的人物身上学到的积极思想,喜欢寻找同类爱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网上的表现出习惯行为就是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习惯行为一样自然。

他们可以把虚构人物当做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并能把感受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因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死了后,感觉伤心难过,并因此去找朋友交流倾诉、去逛街缓解心情;例如每当有人赞扬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时,自己也会感到自豪感),并把部分体验到感情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也会去追求慢生活、去接触大自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偶像的态度并没有上面谈到的那么崇拜和痴迷,总体来说,对于网络上的一切,虽然有依赖,但是他们偶尔也可以走出来面对生活,所以这样的做法没有造成很大的混乱,相反是一种互补,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和多样化,这可能是新生代的特征,毕竟人是会不断适应环境的,现在的年轻人或许能找到更好的方式与这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融合

但是再怎么好的适应,科技也不可能代替人的感情和思考,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不是科技的依附品,人依赖科技作为人性的代替品肯定会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因为人类几百万年以来形成的进化机制面对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环境,不是虚拟的环境,也不是科技智能环境,所以我们可以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科技的发展,科技作为一种工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能以把过多时间、精力和感情投入手机里为代价,不能用科技代替人性,不能放弃自己的内心和现实生活转而投入那个虚构的美好网络世界中,所以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我们去追求享受、追求内心感受的释放、追求人生的精彩,这并没有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迷失在那个狂欢的网络世界中。

对于这种科技最好的做法是应用自如,没有依赖,但很少有人能对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做到控制自如的境界,所以所谓的适应和融合,也可能是一种不断游离在虚拟与真实之中而已。

其实网络世界当下的发展情况也算是现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科技不会自己发展,手机也不会主动去让别人上瘾,虽说一切都是人为的,人类自己却让社会的发展潮流主宰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热潮一浪又一浪的涌来,来来去去,到头来,不知道是主动适应还是被迫改变,不知道是自愿接受还是无法改变,不管你是用积极乐观还是用消极悲观的态度回答这个问题,你永远反驳不了现实,也永远伪装不了自己。


文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