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MK50型轻型反潜鱼雷

20世纪70、80年代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最为激烈的阶段,此时的苏联海军设计建造了一系列特征极端的核潜艇,比如“阿尔法”级攻击型核潜艇水下航速超过44节,“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等巨型核潜艇都显著增加了鱼雷防护能力,美国海军预计到90年代中期,现役的MK46将不能有效打击这些航速快、大潜深、防护强的苏联潜艇。在此背景下,美国海军于1971年推出了“先进轻型鱼雷计划”,经过长时间的方案研究、技术评定、合同竞标后,最终在1981年选中了霍尼韦尔公司的MK50型热动力方案。1983年,美国海军授予霍尼韦尔公司全面研制合同,1989年完成技术鉴定,1990年完成作战鉴定,90年代初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MK50型反潜鱼雷依据发射方式分为空射型和舰载型,可装备在美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及水面舰艇鱼雷发射管中,并可作为“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战斗部使用。MK50型鱼雷直径324毫米,全长2.9米,全重360千克,战斗部重45千克;采用先进的锂与六氟化硫为能源的双回路闭式循环热动力装置(存储化学能推进系统),无排气噪声和排气航迹,大大提高了鱼雷的隐蔽性,主机功率160马力,最大航速55~60节,最大航程20千米,最大潜深800米。

MK50型鱼雷首部装备有先进的主、被动低噪声自导装置,具有很强的自动搜索、跟踪及抗干扰能力,自导作用距离2743米,声呐基阵以多种频率连续发射单脉冲和调频脉冲,然后通过选择发射及接收波提高数据采集量。声呐基阵接收的回波信号经数字信号处理机处理后交由AYK-14计算机进行解算,经过几次反馈信号解算后即可过滤掉反射杂波及假目标。目标确定后,AYK-14计算机对自动驾驶仪、动力系统等发出指令,导引鱼雷奔向目标。

MK50型鱼雷战斗部装载了定向爆炸的分体聚能装药,当鱼雷碰到潜艇目标时,触发引信引爆战斗部,惯性爆发器先将前端装药引爆,其爆炸冲击波首先冲破潜艇外壳及两层壳体之间的障碍物(如“奥斯卡”级巡航导弹发射筒),几微秒之后,延时爆发器再把后部装药引爆。因两次爆炸间隔极短,故这两次爆炸的方向一致,这样第二次爆炸就能直接接触潜艇的耐压艇体,达到击穿或重伤的效果。

然而,苏联大厦的轰然坍塌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变,东西方阵营长达近50年的对抗不复存在,新兴的俄罗斯海军水下核力量已无力与美国海军进行全球对抗。世界热点地区的局部冲突成为新时期战争的典型模式,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由海向陆”战略下正逐步向近海推进,这样,MK50型鱼雷原本的作战使命就已不合时宜。为提高MK50在浅水区域的作战性能,美国海军从1992年开始对其进行软件程序升级,分为Block1和Block2两个阶段,但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如此,MK50仍然可以称得上美国海军性能最好的轻型鱼雷,声自导探测距离是MK46的2倍,航速、潜深、航程、爆炸威力、抗干扰能力、智能化水平较MK46均有较大提升,不过高达25万美元的采购价格导致其并没有大规模装备,总共生产了约1000枚。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官方微信(jskjqy)。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