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专项扣除”来了,中产人群如何借力政策实现财富增长

18年8月31日,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个人所得税迎来了重大变革,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增加了四类六种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主要涵盖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支出等民生相关项目。10月2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确立了专项附加扣除“公平合理、简便易行、切实减负、改善民生”的抵扣原则,并明确了各个扣除项目的实施细则。


专项附加如何抵扣?

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涵盖广泛,不仅包含纳税人自身的继续教育支出,还包括子女的教育支出,其中子女教育支出可抵扣范围包含从学前教育直至学历教育的博士研究生阶段。子女教育支出扣除标准定额为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自身继续教育支出扣除定额根据学历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不同分别为每年4800元、每年3600元;

医疗专项附加据实扣除。大病医疗支出扣除只规定了每年60000元的标准限额,具体扣除金额按照医疗支出费用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买房利息只抵首套,租房抵扣因城而异。购房利息支出在偿还贷款期间按照每年12000元标准定额扣除,但仅限于首套房。而租房支出根据承租住房所在城市分别适用每年14400元、12000元和9600元不等的扣除定额标准;

养老专项抵扣力度最大,但并不按人数加倍。征求意见稿对于养老专项附加扣除的抵扣力度最大,规定赡养60岁以上老人的赡养支出,按照每年24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但不按老人人数加倍扣除。

减税降负政策持续发力,助力中产阶级生活改善、财富增长。


本次个税抵扣政策实施后,月收入1万左右的人群,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免交个税,月收入1.7万左右的人群,个税缴纳金额也将降低50%。而月收入1-2万的人群,正是广大中产人群以及未来潜在的富裕人群。有别于已经实现一定财富积累的富裕人群甚至高净值人群,中产人群,尤其是35岁以下的中产人群在家庭财务支出,投资规划方案的选择上具有其个性化的需求,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帮助中产客户有效实现人生目标、实现财富积累、增值,成为让客户长久信赖的伙伴。而中产客户有哪些财务相关的需求?

短期可能有购车、购房的需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6平米,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人均住房面积为90.2平米,中国每百户居民汽车保有量37.5辆,美国每百户居民汽车保有197量。以幸福生活为目标,中国的中产人群,尤其是年轻中产人群还有很强的购买需求。

中期可能有子女教育的需求。随着二胎政策的不断深化,加之本次个税改革对教育金的抵扣优惠,年轻父母们对子女教育的思考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抵扣政策覆盖了子女教育从学前一直到硕士、博士的全部阶段,父母们不妨计算一下,从3岁入学到博士毕业,孩子的教育支出共有多少(同时考虑物价增长),扣除个税抵扣后,又会少花多少钱。

长期可能有退休养老的需求。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我们不得不多多考虑自己的养老金问题,预计到2020年,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预计到80、90后退休时的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而面对中产客户的需求,我们应如何提供互相对应的服务?1. 生命周期策略。一成不变的投资组合远远不能适应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例如,综合考虑人力资本和背景风险等,中产人群在投资初期需要增加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权重,而随着生命周期进行,风险资产的权重需要进行不断下调。这一组合变动趋势正印合了生命周期策略的理念。

2.丰富资产类型。中产人群处在财富积累的初期,一方面希望实现人生规划,达成财富积累的目标,同时希望财富规模与事业发展步调一致快速增长,中国新锐中产人群偏向稳健但接受一定风险以换取较高收益。需要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来降低资产间的相关性,从而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波动,为长期投资保驾护航。

3.提供定投方式。中产人群初期在缺乏足量的财富支撑情况下,面临着高生活成本、高收入导致的税收效应等带来的隐性支出,以及家庭成立初期的婚嫁、购房、子女等一系列未来大额支出。导致中产人群难以一次性大额资金投资。而定投作为持续性的定额长期投资方式,契合了中产人群的工资性月收入特点。此外,通过定投方式尽早开始投资有助于中产人群的财富积累,一是总投资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复利效果的发挥;二是定投有效平均投资成本,避免择时风险,有助于提升投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