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的今天,一首歌曲唱百年,半世风流半世僧的李叔同圆寂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梦里婉歌)

【1942年10月13日】76年前的今天,一首歌曲唱百年,半世风流半世僧的李叔同圆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一首人人都会唱的《送别》,是每一年毕业季上,大家惜惜相别的泪点。可是令人难以致信的是,这首歌作于1914年,距今竟已超过100年!

歌曲作者是李叔同。1914年,好友与他离别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歌词。他用的曲调,是在日本留学时,听到的日文歌曲《旅愁》。《旅愁》也不是曲调的原创,而是取自美国通俗歌手约翰·庞德·奥特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送别》词句清丽,朗朗上口,歌曲一问世,就收录在各种歌曲集和钢琴伴奏中,流传广泛。后来在电影《早春二月》(1963年)、《城南旧事》(1983年)中作为插曲,传遍了中国大陆,成为如今骊歌的不二经典。

李叔同是民国时期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用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父亲是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来经商,成津门巨富。他小接受严格的蒙学教育,熟读儒家经典,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15岁,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名列前茅。

(拆迁之前的天津李叔同故居)

1897年(17岁),他奉母亲之命,迎娶茶商的女儿俞氏。1898年,他到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哥哥的资助下,他购买了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他是有记载的最早学习钢琴的中国人。

1899年(19岁),他与义气相投的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好友,号称“天涯五友”。大家住在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组成“城南文社”,日夜切磋诗词文章。《送别》一曲,便是后来许幻园破产,与他离别时所作。

(天涯五友,左一为李叔同)

1906年(26岁),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留学日本。一开始,没有人愿意给李叔同做裸体模特,房东的女儿勉强同意了。后来,她成了李叔同的庶妻,并一同回到中国,定居上海,等李叔同出家为僧后,她才返回日本。

在留学期间,李叔同和同学发起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第二年,首部话剧《茶花女》在东京上演,李叔同反串出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轰动一时。李叔同是开创中国话剧的第一人。

(李叔同饰演《茶花女》)

1911年3月(31岁),李叔同毕业回国,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他是最早将油画引入中国的人。

1915年(35岁),他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的图画音乐教员。在李叔同主持下,开创了中国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当时引起社会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在任职期间,李叔同还创作了南京大学的第一首校歌。

(1918年5月,李叔同与丰子恺、刘质平在杭州合影)

1918年8月(38岁),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为僧,号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虽然是随缘而去,但李叔同对佛教界影响巨大。他与丰子恺合作,出版了以爱护生灵为主题的《护生画集》。当时各大书局相继印行,广泛流传,甚至出现了英译本和日译本。

(李叔同与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

南京宝华山的隆昌寺,本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但在太平天国时期,寺庙遭到严重毁坏,南山律宗几乎已损毁殆尽。

李叔同立志要弘扬律宗,他校正了南山三大部佛经,云游著书,身体力行,历经千辛万苦,使得南山律宗得以重新振兴。因此,他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的第11代祖师。

(今日南京宝华山隆昌寺)

出家后,李叔同放弃了其他艺术,只对书法坚持不懈。而且随着佛法的精研,他的书法越发老道,“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很多名人包括鲁迅都以得到他的一幅字为荣。

(李叔同五十岁的书法作品)

1937年(57岁),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中。在厦门南普陀寺的李叔同知道后,不禁凄然泪下,伤感地对弟子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日军逼近厦门,很多人劝李叔同外出躲避,他说:“尚值变乱,愿以身殉。”他还将自己的居室改为“殉教堂”以明志。

1942年10月13日,李叔同(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享年62岁。临终前,他留下四字绝笔——“悲欣交集”。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33篇作品,营员“梦里婉歌”的第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