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头、塞纸、冷敷这些方法真的能抑制流鼻血吗?

现在正值秋季,气候干燥,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然而,常见不代表就可以忽视。流鼻血其实也是病,而且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都可出现的症状。根据病因,可以将鼻出血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鼻部原因引起的,外伤、手术、鼻炎、鼻窦炎、鼻部肿瘤等等。

第二类,由全身因素导致,高血压、营养缺乏、凝血能力异常、血液性疾病等等。[1]

第三类,非常特殊,找不到明确的出血原因,妥善处理之后,出血症状随即消失、不再复发,称之为特发性鼻出血。

所以,遇到鼻出血,先要问一句,“先前怎样?”

以前有过鼻出血的经历吗,多久之前,出血量大不大;这次出血之前,在做什么,抠鼻子、跑步还是别的?

鼻出血以秋冬季多见,发病人群上,有两个高峰,一个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一个是70~79岁的老年人。前者以鼻粘膜受到不当刺激为主,后者则多跟其他疾病有关。

有学者统计,每年12到次年2月,非创伤性鼻出血的发病率,比其他暖和月份更高。这说明,干冷空气,会影响鼻部血管,于是乎好端端地就突然出血了。[2]

那么,是哪些血管呢?

答案是,利特尓区(little area,也称Kiesselbach's plexus)的血管。利特尓区位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彼此吻合,而且位置浅,缺乏肌肉支撑,下方就是软骨。因而,一旦鼻粘膜遇到机械刺激或者干冷空气,血管几乎无路可退。发生在这一区域的鼻出血,占到了所有鼻出血病例的一半。[3]

蓝色区域,利特尓区(图片来源:teachmesurgery)

了解鼻出血的基本特点以后,下一个问题是,该怎么办?

关于流鼻血,有许多流传久远的应对方案。

比如仰头。

仰头看起来是有“奇效”的。头往后仰,出血点的位置低于鼻孔平面,立刻就看不到出血了。

然而问题在于,仰头会使血液倒流,进入胃部,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严重的话还有可能进入气管引起肺炎,甚至是窒息。

比如,用卫生纸填塞鼻孔。

临床上有前鼻孔填塞术。如果鼻出血量比较大、出血点一时难以查明,可以将无菌凡士林纱布折叠,填塞到患者鼻腔内。[3]

凡士林纱布可以,普通卫生纸却不行。凡士林纱布由凡士林和纱布组成,质地柔软、填塞效果好,最关键的是无菌。

家用卫生纸,纵使出厂前经过严格消毒,只要打开包装,很快就会沾染细菌。对于黏膜完整的健康人来说,这没什么大碍,对于鼻出血患者,却有因此感染的可能。

再比如,用冰块冷敷颈部。

冰块冷敷颈部是很多医生会推荐的做法[4],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冰块是冷刺激,颈部血管因之收缩;上游的血液供应少了,鼻部出血自然减少。

可是,有研究显示,颈部冷敷并不会显著改变鼻粘膜血流量。[5]

这可能是因为冷敷的程度、时间不够,各人对冷刺激的适应性不同。

总之,这不能算是最佳方案。

最佳方案,有三个要点:

首先,身体前倾,避免鼻血往下方流,顺带也能避免弄脏衣服;

其次,要用嘴呼吸,免得血液呛入呼吸道;

最后,双指按压鼻翼,从两侧往中间挤,力度要适中,时间应该保持在5分钟以上,给身体的凝血系统,留出充分的生效时间,最长,不要超过20分钟。[6]

鼻出血的处理(图片来源:adam)

当然,这里针对的,都是一过性、出血量较少的病例。如果反复出血、出血量较大,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

参考文献

[1]FATAKIA A, WINTERS R, AMEDEE R G. Epistaxis: A Common Problem[J]. The Ochsner Journal, 2010, 10(3): 176–178.

[2]PALLIN D J, CHNG Y-M, MCKAY M P等. Epidemiology of Epistaxis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1992 to 2001[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5, 46(1): 77–81.

[3]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人民卫生, 2008.

[4]北京市人民政府. 急救手册(家庭版)[M]. 北京出版社, 2009.

[5]TEYMOORTASH A, SESTERHENN A, KRESS R等. Efficacy of ice packs in the management of epistaxis[J].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and Allied Sciences, 2003, 28(6): 545–547.

[6]KUCIK C J, CLENNEY T. Management of epistaxis[J]. Am Fam Physician, 2005, 71(2): 305–11.

作者:赵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