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建议安抚民心,摄政王回复五个字,张之洞叹息:大清要亡

张之洞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许多人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三人的历史贡献都比较了解,但对张之洞的贡献就相对陌生。那么张之洞到底有哪些贡献,使得他可以进入“四大名臣”的行列呢?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就以博学多才而闻名。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以殿试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探花功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张之洞前半生的任职经历都和教育事业息息相关,他相继担任过湖北学政、四川学政(从二品,职权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在此期间,他对传统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其中以建立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

到了光绪年间,张之洞的地位稳步提高,成为朝廷重臣。他先后担任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热衷于教育的张之洞在任职期间创办了大名鼎鼎的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广雅书院等院校,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杰出成就外,作为晚清洋务派代表,张之洞还积极支持“洋务运动”。他主持兴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惨败告终,在最后两国谈判阶段,张之洞极力反对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他向朝廷提出了两条“权宜救急之法”:“一、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必以军舰保卫台湾;二、除借巨款外,许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对英有大益,必肯保台。”从中日双方最后谈判的结果来看,张之洞提出的“权宜救急之法”还是有一定建设性的。不过,这个办法最终未被朝廷采纳,台湾岛还是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宣统元年(1909年)8月,72岁高龄的张之洞身染重疾,一病不起。宣统皇帝的生父、摄政王载沣前往张府探望。作为大清朝的股肱之臣,张之洞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摄政王要安抚民心,可没想到初掌大权的摄政王载沣却看不出此时清朝的形势有多严峻,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张之洞说道:“不怕,有兵在。”听完摄政王的这五个字,张之洞就闭口不再和他谈及国事了。摄政王走后不久,张之洞就在“国运尽矣”的叹息声中离开了人世。

两年以后,“辛亥革命”席卷全国,大清王朝在革命的浪潮声中走到了历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