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到底对我们做了些什么?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到底月薪要到多少,才可以保障生活幸福?”因为,目前在我们和想过的生活之间,最大的障碍,还是非常现实的因素——钱。

都说谈钱庸俗,但它又是一个人人都绕不开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理学上的“人与金钱”的关系。

Vohs, Mead, & Goode(2006) 做了一系列关于金钱和人的心理状态的实验。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朗读一段关于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文字,另一组朗读一段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文字。然后,两组被试都被要求做一些实际上无法解开的题目。过了一会儿,研究者把一个人带进房间,告诉被试说,这位之前解出过这个题目,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向大家提供帮助。你们可以向他求助。

结果发现,被触发了关于富裕的想法的人,比起那些被触发了贫困情境的人,坚持独立解题的时间远远要长得多。

通过类似的方法,研究者们还发现,被触发了关于“很多钱”的想法的人,会更少提供志愿服务、更少帮助别人。

研究者们解读试验结果时说,金钱,会让人产生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倾向。他们会感到自己不再需要帮助,也会倾向于不让他人依赖自己。不光发起请求的倾向会变少,帮助别人的倾向也会降低。那些被提醒想到更多钱的被试,倾向于自己玩、自己处理问题、与刚结识的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会保持得相对更远。

研究者们暗示了金钱的好处,是让人感受到自己更独立了,即便是在非金钱相关的领域,人们的无助和无力感都会降低,会加强个体主义。但坏处是,它某种程度也成为了人们之间的阻隔,让人们远离了家庭、朋友,降低了人们彼此连接的动力。

人们与金钱有关的心理问题,还有常见的以下两种(Klontz, 2010):

1. 刻意无视金钱 vs.一切为了金钱

刻意无视金钱,被心理学博士Klontz称为“金钱回避症”。这类人拒绝面对自己现实的财务状况,尽可能让自己“缩小”自己的金钱问题,他们会拒绝整体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以逃避焦虑。比如故意不查自己的银行余额,还有拒绝支付信用卡账单。

一切为了金钱,则被称为“金钱崇拜症”。这类人的表现可能有囤货、过度购买、工作狂。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学到,钱可以解决暂时的焦虑。当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快乐感时,他们就会去赚钱或者消费,但这可能反而又加重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财务焦虑感。

2. 产生在关系中的金钱问题

关系中的金钱关系在Klontz的语境中,特指的是,人们会从伴侣身上试图获得财务上的好处。比如通过欺骗对方、或者隐瞒自己真实的财务情况,让对方多出钱而自己从中占有。

此外,也有一系列已经获得实证证明的,金钱会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它们包括a.拥有更多财富会让人的共情力下降(Szalavitz, 2010)。富人比穷人更不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生活中,他人揣度他心意的状况更多,以至于他对于他人的感受存在一些天真的误解;也可能是因为意愿的下降,当一个人具有更多特权,他的生活更有可能能在不妥协自己的感受下开展。而共情他人并不总是简单舒服的感受,有时我们必须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的生存也需要这件事。而他们会感到动机不足。

b. 金钱本身就可能导致成瘾(Gregoire,2017)。研究者发现,富有家庭的小孩,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向内寻找自身的原因(可能因为少了一些可以用来解释的外部缺失),而向内归因这一点,被认为和成瘾的倾向是相关的。此外,“财富成瘾”被看作一种行为成瘾。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沉迷于赌博、加班、购物时,大脑中的活动、情绪的活动,都和成瘾于酒精或药品的情况有很多类似。这些成瘾行动会改变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分泌,达到和成瘾物质非常类似的效果。

尽管钱有着这些复杂的方面,钱对于提升人类的主观感受来说,毫无疑问是个神奇的存在。

Zhou Xinyue, Kathleen Vohs和RoyBaumeister(2009)的研究发现,钱对于降低痛苦的影响,很可能比你以为的还要直接。先来看他们的第一组实验:

他们的研究将84名被试随机分配至两组中,并要求被试完成一项“手指灵敏度”的测试任务。其中一组的任务是“数钱”,即使用80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让被试者数。而另一组被试则是“数纸”,即使用80张同样大小的白纸,让他们数出数量。

数完纸或者钱以后,被试被告知,现在要去电脑上,和一些线上玩家玩一个传接球的游戏。当然事实上,那些其实并非真人玩家,而是研究者们设定好的程序。

游戏分成两种模式,一种叫常规模式,另一种是包含了“社会排斥感”的设计在其中的模式。

常规模式中,球会以相同的频率在四个玩家(含被试)中传递;社会排斥模式中,则会在10次传球后,再也不把球传给被试(即让被试感受到被排斥)。

在“数钱”和“数纸”的两组被试中,都会有人,被电脑随机抽中,进入社会排斥模式的传接球(参与者并不知情)。其他人则在常规模式中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所有被试需要填写自尊量表以及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

实验结果惊人地发现,在传接球游戏,被随机选中受到“社会排斥”时,“数钱”组的人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与自尊伤害,远比“数纸”组的人更低。

研究者们说,这个试验结果说明,当人们感受到被人排斥时,都会产生痛苦、不快等负面情绪。而“金钱”的出现(仅仅是数钱的动作)就能够减轻这种不愉快的感觉。

金钱不但能让“别人是否喜欢接纳我”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还能直接降低人们生理上的痛苦。

这三位研究者也做了另外一组实验,证明钱的出现、数钱的动作也会影响人们对生理疼痛感的评估。钱会缓解人们生理上的痛苦感(Zhou et al., 2009)。

他们将96名被试随机分组进行同样的“数钱”或“数纸”的任务中。此后,被试们会接受一组疼痛测试。研究者让他们将手指放入温水与热水之中。然后报告自己手指的疼痛程度。

结果发现,在受到生理疼痛刺激时,“数钱”组被试所感到的主观疼痛感要明显低于“数纸”组的人。

钱会让我们更不容易感受到痛苦,看起来一定程度上也是真的。

学者认为在人们众多的经济决策中,投资理财决策所获得的收益,才是造成高收入群体的资产与中低收入人群拉开几何级数差异的原因,即个体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Haushofer & Fehr, 2014)。也就是说,决定了你的财富数量的往往不是你的工资多少,而是你如何去投资理财。

在学习投资理财之前,更基本的要求,是首先找到和金钱一个正确的关系。根据前文提到的,金钱回避与金钱崇拜两种不同的倾向,人们也可被分为“花费者”和“节约者”两大类。

花费和节约本来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过度花费已经让你产生了一定的“金钱回避”倾向,你虽然好像还没有出现财务危机,但总是有一种焦虑感,以下7条建议你可以试试:

*给过度花费者的建议:

1. 暂停使用信用卡或网上的信用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只使用现金。这会很直观地让你了解每个月你有多少钱可以使用,从而对自己的消费能力有客观直观的感受。

2. 当你需要用现金的时候,自己去从自己的银行卡里取钱,及时看到自己账户数字的减少。

3. 停止提前消费。不要因为现在打折、这个可能会用到、下个月我会做这件事,提前做任何消费。当事情到来的时候再付钱。

4. 告诉一个朋友或者家人你的存钱目标。让他们督促你,向至少一个人袒露你真实的财务状况。

5. 当你达到了存款目标,要给自己奖励,但只能花费其中的一部分,你自己决定百分之多少可以用来作为激励。

6. 买任何东西之前,停一停认真问问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

7. 思考未来,无论这件事多么令你感受不舒服。算一算你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你到退休会需要多少钱。你要对自己一生的储蓄有所规划,建立长远的理财目标。

但如果,你是一个过度节约者,一花钱就让你觉得不舒服,情感上真的会为花钱感到痛苦,你身边的人都觉得你应该在物质上对自己更好一些,你可能也需要试试以下3条。因为钱是可以赚的,你的人生只过一次。

*给过度节俭者的建议:

1.提前为那些值得享受的东西做好预算,提前把那部分现金准备出来,比如假期。不要用信用卡消费,这样会让你在消费时更放松。

2. 当你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也要告诉一个朋友,告诉他们你会在什么日期前把它买下。尽管这听起来有点无聊,但他们会督促你做必要的消费。

3. 用另一种方式想想过去和未来。过去有没有一些时刻,原本可以更加难忘,因为你的节约,错过了一些重要的体验。再想想未来你还要经常重复这样的遗憾吗?

最终,我们是我们金钱的主人。你要对财务问题有一种自信,你能够了解它、计划它、安排它。回避和幻想,都不能改善我们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接受自己对于金钱的需要,但不让金钱成为自己的阻碍,也是自我接纳重要的一部分。

References:

Vohs, K. D., Mead, N. L., & Goode, M. R. (2006).The psychologicalconsequences of money.science,314(5802), 1154-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