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脱口而出的古诗词里原来有这么多物理知识(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是,你知道吗?那些我们熟记于心、脱口而出的优美诗句背后不仅寄寓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也包含了诗人观察自然的心得体会,其中更是隐藏着众多的物理知识。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古诗词中蕴含的力学知识!

茫茫宇宙谁主张,经典量子不相让

力学

《送瘟神》(上阕)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该阙叙述了血吸虫病两千多年来肆虐中华大地,人民深受血吸虫“瘟神”戕害却又无助的悲惨情状。诗人以东汉名医华佗对血吸虫病无计可施为例,既说明了此病的凶险,又点明了该病由来已久。继而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形容时光流逝。

何为“坐地日行八万里”?地表上几乎所有物体(两极点除外)每天都随地球绕地轴以相同速度作匀速圆周运动。24小时一圈,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则赤道附近的人每天所“走”路程就等于赤道周长:C = 2πR≈ 4万千米 = 8万里(里——中国市制长度单位)。故有“坐地日行八万里”之说。

原来诗人借地球快速自转描写时间飞逝,以及往昔只能仰望苍穹、看斗转星移来表示人们对血吸虫病的无奈。

为何人与地球以1667千米/时的高速做匀速圆周运动,但人们却毫无觉察?这是因为物理学上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主要通过观察其与参照物间是否存在相对位置改变。而坐着或躺着的人们与山峦树木等常选作的参照物间并无位置变化。因此人们就感觉不到自己和山川都在高速运动。

至此有人还会疑惑,甩动的流星锤,其圆周运动的速度远不及人类随地表自转速度大,为何甩锤人一松手,流星锤就会被抛向远方,而人类等地表上的物体却不会被抛出地球呢?

甩流星锤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甩锤人手中拉着的绳子给流星锤一个始终指向手捏处的向心力,维系着流星锤不至于离开圆周运动的轨迹。只要甩锤人不松手,流星锤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就不会改变。

地表所有物体如同正在甩动的流星锤,而充当拉绳作用的是人们看不见的“万有引力”。当然地球不会像甩锤人那样,因累而“松开”吸引物体的“万有引力”,因此地表所有做高速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都无法逃脱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束缚而离开地球。

海上明月共潮生(图片来源/全景网)

很多诗歌中都能看到万有引力的身影。不论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杂曲歌辞·浪淘沙》诗中所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中震天撼地的钱塘江潮,还是同时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形容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这两首诗中所述海潮的形成,都源于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不同位置时对地球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引发地表海水有规律地潮涨潮落。潮水涨落中,人们还真切地感受到了潮汐能的存在和力量。

再如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葬花吟》里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鲜艳多彩的美丽花朵,当其芬芳散尽、华彩不存,走到生命尽头时,在万有引力导致的重力作用下,缕缕情丝再留不住残余的“花躯”,便只能随风飘零,最终朵朵落花归泥土,残躯没香丘。

吟诵着优美诗句,学学物理知识,岂不一举两得?更多古诗词里的物理知识我们下期再见!

撰文/周晓秋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