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帝为何听从庞天寿建议,向素无瓜葛的罗马教廷遣使求援?

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崇祯于煤山自缢身亡,明政权覆亡。此时,南方又相继出现弘光、隆武、永历几个小王朝,史称“南明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是永历帝。

自上而下信奉天主教的小朝廷

明朝中后期,西方很多传教士到中国来进行传教,天主教在中国也逐渐传教成功,特别在那些达官贵人之中,多数是信奉天主教的。

南明三个小朝廷的皇帝都与天主教的传教士有联系。

弘光帝的父亲福王朱常洵结识了在开封传教的意大利人毕方济,后弘光帝在南京登基后召毕方济前来相助。1645年毕方济受命前往澳门求葡萄牙驰援,不过在半路上,弘光政权就亡了。

隆武帝也很早就与毕方济相识,1645年闰六月,隆武帝在福建登基,召其负责联络澳门事宜。

与南明前两任任皇帝相比,永历帝朱由榔与天主教的渊源最为深远。

公元1646年,云贵总督何腾蛟等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即永历皇帝。

肇庆是利玛窦传教的地方,至明末已发展到2500 多信徒。永历朝中最先入教的是司礼太监庞天寿,教名亚基楼·契利斯当。庞天寿是顺天府大兴人,崇祯时期的御马太监,北京城陷落不久,奉敕至南京事弘光帝,管两广珠池、两广征税,南京陷落后,侍奉隆武帝,改任司礼监。隆武帝希望通过耶稣会士从澳门获得西方军事援助,就派庞天寿和毕方济前往澳门求援,途中又闻隆武帝死了,就辗转肇庆,带300葡兵“保卫”永历帝。

当时耶稣会在三个政权里都有传教士,如大西政权里有两个传教士安文思和利类思;清军进关后汤若望留在北京;随南明朝南迁的有毕方济、瞿纱微、卜弥格诸教士。而毕方济作为在弘光、隆武两朝都备受重用,因此在永历朝依然被倚重,但是此时他年事已高,于1649年于广州逝世。与永历帝关系密切的传教士是德国人瞿纱微和波兰人卜弥格。

在瞿纱微的推动下,永历朝里信教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宫中都设有小教堂。皇太后,和皇后接受了受洗仪式,永历帝嫡母王太后教名为赫肋纳,永历生母马太后教名马利亚,皇后教名亚纳,太子慈煊教名公斯当定。大臣里,瞿式耜等四十余人入了教,妃嫔入教的也达到五十余人,太监更多。甚至永历皇帝本人也想入教的,但因妻妾成群,按教规不能受洗礼。

不久,瞿纱微又进献西历,永历帝下令颁行,很快有大臣指斥“瞿纱微擅用夷历,乱祖宪”,于是又恢复《大统历》的使用。同年,皇太后赫肋纳派庞天寿前往澳门,请求主教司铎为明王室祈福。葡萄牙总督热情地款待了使者,还赠予庞天寿一百支火铳,还派兵“保护”永历帝。

南明最后的特使--卜弥格

随着南明政权的局势越来越严峻,1651年永历帝在大太监庞天寿的建议下,决定派遣一个传教士卜弥格作为南明特使,前往罗马教廷求援。

永历帝以嫡母王太后的名义致信罗马教皇,信的原文是:“太明宁圣慈肃太后赫肋纳致谕于诺曾爵、代天主耶稣在世总师、公教皇主、圣父座前:窃念赫肋纳本中国女子,深处皇宫,惟知闺中之礼,未谙域外之教。赖有耶稣会士瞿纱微在我皇朝,敷扬圣教,传闻自外,予始知之,遂尔信心,敬领圣洗,使皇太后玛利亚,中宫皇后亚纳及皇太子当定,并请入教领圣洗,三年于兹矣。虽知沥血披诚,未获涓埃报答。每思诣圣父座前亲聆圣诲,虑兹远国难臻,仰风徒切。伏乞圣父向天主前,怜我等罪人,去世之日,赐罪罚全赦。更望圣父与与圣公教之会,求天主保我国中兴太平,传我大明十八代帝、大明第十二世孙,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稣。更冀圣父多遣耶稣会士来,广传圣教。如斯诸事,俱惟怜念,种种眷慕,非口所宜。仿有耶稣会士卜弥格,知我中国事情,即令回国致言我之差圣父前,彼能详述鄙意也。俟太平之时,即遣使官来到圣伯多禄·圣保罗台前,致仪行礼。伏望圣鉴兹愚悃,特谕。永历四年十月十一日。”

瞿纱微和卜弥格将该信译成拉丁文,写在黄绢金边的卷轴上,又另写一封“致耶稣会大尊总师神父”的信,和庞天寿呈罗马教皇书及呈耶稣会长书都让卜弥格带去。至今这些珍贵文书都还在罗马教廷宣教部档册里。

传教士卜弥格,于1612年出生在波兰勒阿波城一个笃信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良好教育,二十七岁时加入耶稣会。由于他擅长于数学和生物学,被耶稣总会派往中国北京,进入钦天监工作,以及进行传教活动和学术活动。1642年,卜弥格由里斯本乘船前往澳门,经过三年的海上行程,于1645年(弘光元年)抵达越南北圻,随即前往中国海南岛传教。

当时,在欧洲的世界地图上还没标有海南岛等附近岛屿。卜弥格将这些岛屿都加进了自己所绘制的中国地图,还准确标注了不少大城市的地点,之后,欧洲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精准世界地图。卜弥格还著有《中国植物志》,这是欧洲第一部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的著作。里面有作者手绘的芒果、荔枝和菠萝蜜等,欧洲人大开眼界,此外这些动植物除了有拉丁文学名和罗马拼音名字外,还详细的中文标注。开启了汉字出现在了欧洲的出版物上的先河。

翌年初春,卜弥格出使罗马,随行的有年仅十九岁的中国教徒秦安德。抵达澳门后,葡萄牙当局见清军迅速南下,不愿惹是生非,于是加以阻拦,不过最后还是暗地里让他们出行。

1653年1月,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卜弥格一行人抵达罗马,但是罗马教皇不敢确认来使的真伪,于是迟迟没有给永历朝廷回信。

实际上,尽管当时罗马教廷仍在欧洲留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处于危机中的南明王朝,却跑到几万里之外的罗马去搬兵,远水救得了近火么?况且当时的耶稣会对中国的政治当局实施多边“讨好”的政策,派卫匡国前往欧洲上书梵蒂冈,说卜弥格代表的南明朝快完了,因此尽管卜弥格穿着明朝的衣服前往觐见,梵蒂冈根本没有重视卜弥格的建议。

直到两年后,最后,教廷实在没办法拖延了,礼节性地接见卜弥格,新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才回复了王太后的信件,即“答王太后烈纳书”,就将他打发了。

1656年,卜弥格带着教宗给南明王太后和太监庞天寿的信离开欧洲前往中国。两年后才抵达澳门,只是广州已被清军占领,澳门当局哪里敢接待南明特使?没办法的卜弥格只好又返回越南,想从陆路回中国。

只是由于旅途劳顿,卜弥格病倒了,不久就在死在中越边界线上。他身旁的两个小修士,将他埋在了中越边界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