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台湾人为何崇拜“岭南圣母”冼夫人?

公元589年,随着隋朝灭陈,全国统一大局已定,但是当杨坚派遣韦洸“收复”岭南,却陈朝亡将徐璒扺抗拒守,韦洸不能进入岭南。隋军在“收复”岭南时止步了。

这时晋王杨广想到了一个人--冼夫人,原来岭南“数郡共奉冼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于是,他让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告知陈朝已亡,令其归顺隋朝。冼夫人“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

可见,冼夫人是隋朝初期的岭南直接“管理者”,被奉为“岭南圣母”,周总理曾称赞其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巾帼英雄”。

那么,岭南、台湾人为何如此崇拜“岭南圣母”冼夫人呢?

冼夫人,也称谯国夫人,诚敬夫人,名冼百合。活动范围,一般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一年(公元512 年)至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南朝高凉(广东阳江西)冼氏之女,其先祖世代为南越俚族首领,拥有部族十余万户。俚族,即中国古史书上所说的“百越”中南越的一个支系。她聪明过人,受过良好教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但自幼也喜欢耍刀使枪,曾受人传教武功,练就一身硬功,武艺高强,擅长军事兵法,足智多谋。曾随父兄南征北战、处理部族间械斗。其兄长曾称霸乡里,她好言劝说,自己则以信义结社于乡,逐渐在民众中树立起崇高威望,被大家尊崇为“南越女中豪杰”。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先后屡次协助朝廷平定叛乱,更在三朝更迭之时以所辖州郡归附朝庭,为岭南安定、祖国统一以及民族团结作出卓越贡献。

当然,说冼夫人,必须陈述一下冯氏家族。

公元436年,建国仅仅二十九年的十六国之一“北燕”被北魏灭掉后,皇帝冯弘逃往高句丽,两年后冯弘被高句丽长寿王高琏斩杀。其子冯业受父委托,率300余人从高句丽漂洋过海投宋,因天气恶劣,冯业等人不得不在广东江门市的新会靠岸,这一靠岸,就成了这里的拓荒者,成为后世岭南冯氏的始祖。

不同时期的岭南,包括的地方也有不同,但主体位置基本一样。隋末唐初时,岭南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全境;湖南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后来被划出岭南);越南红河三角州地区(北宋时被割让)。

尽管岭南几乎占据中国三分之一的疆土,但在当时还是被称为蛮夷、百越之地,居民绝大多数以百越族为主。

到了冯业孙子冯融这一代,为了稳住根基,冯融于公元535年让自己儿子冯宝娶了俚人大首领冼氏的女儿,即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冼夫人。

从冯业到冯宝祖孙四代,都是积极推进汉越民族文化融合,教民耕织,传播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岭南人民兴修水利,用牛耕田;冯宝还在高凉郡内开办士林学馆,吸收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还亲自开坛讲学,授俚人先进文化。

此外,冯宝和冼夫人还强烈反对岭南独立,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还将这一传统贯穿整个冯氏家族。

如当时的陈朝统治者与冯氏家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冼夫人与武帝陈霸先很早就认识,还一起作战过,可以说陈朝在岭南地区依靠的重要力量之一即为冼夫人。

第一、增强民族团结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尽管设有南海、桂林和象三个郡,但是只设了南海郡尉,象郡和桂林郡则没有设置。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两郡的西瓯、骆越势力强大,秦官吏无法施政。

直到公元六世纪,地方郡县对民族地区的统治除城镇及交通要道附近地区外,广大俚、僚等族聚居的僻远山区,还是保留奴隶占有制或浓厚的残余奴隶制。三国时,据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岭南俚人“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自古及今,弥历年纪。”

当时的广州就是海外贸易及“奴隶”买卖的中心,冼夫人的家乡高凉郡则为奴隶出口海外的传统“基地”。那些越人豪绅以及地方官吏,往往通过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回报,且需要奴隶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战争,是奴隶的主要来源手段之一,因此当时在岭南地区发生的战争,一般与劫掠奴隶有关。各部落之间,互相攻战,互相掠夺,长期不休。特别是冼夫人的兄长南梁州刺史洗挺,依仗自己的实力,经常纵兵侵掠附近的州郡,残害百姓,掠夺财富,岭南百姓有苦说不出。冼夫人采取和解的策略,对其兄长进行规谏。

冼挺最终放弃侵掠附近州郡和部落,得到了诸峒人的支持,“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罹锋镝者数十年”。可见,冼夫人团结越人的举动,与其他越人豪绅不一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冼夫人得人心,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

为了促进岭南汉、俚两族的融合,冼夫人采取“联婚”,她带头与汉族官员冯宝联婚,加速了俚人的汉化;她还让向岭南迁徙的中原汉人和其民族杂居,这样一来,汉俚语言、习俗、民族心理都得到融合。

第二、促进国家统一

冼夫人生活的范围正处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中原四分五裂、混乱不堪,南方也常常发生叛乱割据。冼夫人所领导的俚族,为当时岭南最大民族。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她完全有能力拥兵割据。不过,冼夫人从国家角度出发,将岭南、岭北归为一体,认同汉、俚各族都同属一个国家,坚决促进国家统一。

(1)恢复海南岛郡县制度

据史料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古百越的一部分人就已经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繁衍生息。不过,直到汉武帝时,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十万水师征服海南,将其划分为澹耳、珠崖两郡,这是中央政权在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据《汉书·贾捐之任》载,从两郡设立后,海南曾在二十年间爆发六次叛乱。因此,西汉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贾捐之上奏汉元帝,认为“珠崖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弃之不足惜”,最终得到批准,撤销了海南的郡县,将海南隶属合浦郡。

此后五百八十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对海南岛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直至梁朝,冼夫人于大同(536一546 )年间,“请命于朝,置崖州”,在琼崖正式恢复了郡县制度。到隋朝,珠崖改为郡,设立州县。至此,海南岛“名副其实”地归中央政府治理。

(2)支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割据军阀

梁朝末年,侯景叛乱,攻克台城后将梁武帝囚禁起来。侯景作乱,得到了广州刺史元景仲的积极响应,高州刺史李迁仕也暗通侯景,准备在高州举事。之后,趁陈霸先北上,李迁仕公开作乱,派主帅杜平虏率兵与宁都豪强刘蔼等,准备夹攻南康;同时又诱高凉太守冯宝同往参叛。最终,冼夫人揭穿李迁仕阴谋,拦下冯宝,出兵攻打高州李迁仕。此时,陈霸也大破其部将杜平虏,对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最终将其击杀。

558年,冼夫人的丈夫高凉太守冯宝去世,海边一带发生动乱。冼夫人随即亲自安抚团结部落,几个州安定下来。武帝陈霸先看在曾经与冯宝并肩作战的情分上,任冼夫人九岁之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此后数年间,长江流域“战火纷飞”,岭南地区却安然无事,全系冼夫人主持。

公元 569 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叛陈,并派人去召唤冼夫人之子阳春太守冯仆到南海,并扣押起来,要求他共同起兵反对陈朝,也想以此想要挟冼夫人之意。当欧阳纥约她一起反陈时,冼夫人坚决拒绝,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当时陈武帝陈霸先定都南京,一时间无法派军队平定叛乱。南越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动乱之中。冼夫人从国家大局出发,联合岭南各部,与陈将合力打败欧阳纥,救出冯仆。由于洗夫人协助陈军破欧阳纥有功,陈朝册封冼夫人为“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封其子冯仆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

(3)协助隋朝统一岭南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柱国韦洸进军岭南。当时杨坚虽然称帝,但南方局势依然十分严峻:陈朝虽亡,但其残余势力还存在,此外反对统一的士族势力还不小,江南士族和地方豪强这时都趁机起兵反隋。

如当时陈朝旧将豫章太守徐蹬,就在南康阻击韦洸。冼夫人获讯,随即派她其孙冯魂率军去迎接隋军,并将自己所管辖的八个州全部“归顺”隋朝,隋兵这才得以进驻广州,统一了岭南地区。

次年十月,番禺理帅王仲宣起兵对抗隋统一岭南,直逼广州,围攻南海。冼夫人派其孙冯暄率军驰援韦洸。冯暄和王仲宣的部将原罗州刺史陈佛智是好友,不愿出兵征剿,冼夫人得立即逮捕了冯暄,另派孙子冯盎带兵围剿了陈佛智,驻军南海。此时,杨坚也派遣给事黄门侍郎裴矩巡抚岭南,冼夫人亲自带领军队护卫。

冼夫人还时常教导后辈子孙,说冯氏和冼氏只要在岭南的一天,就一定要维护祖国的统一,要维护民族的大团结,谁闹分裂搞独立,所有冯氏子孙和冼氏后代都必须出兵征讨。

隋末唐初时,冯宝的孙子冯盎荫封为大隋宋康令(即广东阳西县县长)。不久,在广州会同隋朝大军平定番禺俚人首领王仲宣的叛乱,封高州(广东茂名)刺史。

我们先来看看冯盎的功绩:

公元602年,入朝与大隋杨素论兵,杨素叹服说“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

同年,出兵讨平潮州和成州(广东封开)等五州叛乱,因功被封隋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甘肃礼县汉阳)。

公元611年,随杨广出征辽东,因功劳封左武卫大将军。

公元618年,隋亡,冯盎返回岭南,招募兵马,拥兵五万,守土防乱。随后依附于义军领袖林士弘。两年后平定广州番禺、新州的高法澄、冼宝彻叛乱,从番禺到苍梧(广西梧州)朱崖(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全部归附于冯盎,冯盎自称为总管,成为了岭南一把手。

当时大唐初建,正在中原逐鹿,无暇顾及岭南地区,于是很多人就劝冯盎说,当年赵佗平定岭南开创南越国,地盘最大时也没你现在管辖的岭南二十多个州大,况且大隋也亡了,中原烽火连天,干脆自立为南越王好了。

冯盎听了十分生气,怒斥道:“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新唐书?冯盎传》)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冬,李靖出差桂州(广西桂林),受命安抚岭南,冯盎派儿子出使桂林,向李靖表达归附大唐的意愿。

翌年七月十八日,冯盎以岭南降唐。李渊随即封冯盎为高州总管,爵位耿国公,还将其辖地划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由冯盎继续管辖。

冯盎有三十个儿子,其中最厉害的是冯智戴。

此外,曾孙冯元一也十分有名。

可能你对这名字十分陌生,但换成另一个名字“高力士”,你肯定吓一跳。这可是中国“千古贤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