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控制着我们的金融体系?

                                             

是谁控制着我们的金融体系?看到这个问题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谁呢?我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银行。毕竟我们平时听过或者见过最多的,就是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交行,这五大国有银行。

确实,银行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也是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比如央妈今天决定加息,商业银行马上就要跟着行动,想申请房贷、中小企业贷款的人发现这个时候贷款成本提高了,就减少投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就是放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重要渠道。

所以说,谁掌握了银行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就“握住”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脉。

这个权力能随便下放吗?不能。但在银行背后统揽全局的,可不是被称为“银行的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而是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

五大行背后的“掌控者”

在银行业体系中,五大行的资产规模最大,代表着中国金融界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尽管这两年因为各种原因,它们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在35%以上。对比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银行资产的比例只有17.9%、12.7%和13.4%,不难看出五大行的实力之强劲。所以,“掌握”了五大行,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银行体系。

从股权上来看,中央汇金公司是中行、建行、工行、农行的第一大股东。财政部则是剩下的交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6.53%,另外对工行和农行持股分别为34.6%和39.21%,略低于中央汇金的持股比例。

这个汇金公司是什么,它手里的股份怎么会比财政部还多呢?

时间回到15年前,200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汇金,原本计划由财政部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注资汇金公司。但是发行债券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手续繁琐耗时长,而且涉及资金规模高达3700亿元,能不能通过全国人大的审核和批准也很难说。要知道,当年国家全部财政收入才2.17万亿元。这个时候,财大气粗的央妈说,我有大笔的外汇储备,钱我来付。国务院同意了,央行掏了腰包。

央妈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钱不是白掏的。在工行、建行股份制改革前,财政部是唯一的出资人。改革过程中,原有全部资本金用于冲销坏账,财政部的权益被全部冲销。这是什么情况呢?举个例子,今天小刘色拉店不幸遭遇天灾,所有东西都没了,所以作为老板的小刘,就没店了。所以冲销坏账后,工行和建行也就没财爸的事儿了。

央行这个时候逮着了机会,以外汇储备注资,通过汇金公司,持有了这两家银行的控股权。就这样,财爸的工行、建行就给转移到了央妈手中。一直到现在,财政部仍没有直接持有工行、建行股份。

此仇不报非君子。2007年,财政部“大出血”,发行特别国债,从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了汇金公司全部股权,并将上述股权作为对中投公司出资的一部分,正式成立中投公司。此时,汇金公司成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格局奠定。

所以,汇金公司其实是当年央行从财政部嘴里抢走的一块“瘦肉”,后来被央妈用来注资了工行和建行成了“肥肉”,这持有的股份看起来虽然比财爸多,但其实兜兜转转,最终还是被财政部纳入麾下,还是财爸的一块“心头肉”。

说白了,国有五大行的背后最大的股东就是财政部。

“银行们”背后的大金主

除了这传统意义上的五大行,还有在2016年成为我国资产排名第五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为它是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改革的过程中组建的,所以背后的管理者本身就带有政治性质。

你看8个董事会成员,2个有邮政局背景、3个有财政部背景,还有2个有央行背景,董事长李国华就曾任国家邮政局副局长。2016年,邮政银行港交所上市之后,中国邮政集团就是邮储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股方,拥有68.92%的股权。而中国邮政集团实际上是国务院授权,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公司,他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是财政部。说白了,中国邮储银行还是财政部管的。

在银行业的另外半壁江山,12家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这3家同样是财政部控股,还有一家光大银行是中央汇金间接控股。当然,除了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剩下的6家股份制银行在地方政府的势力之下,民营资本仅有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两个。像民生银行的股东,既有新希望六和,又有巨人投资(点击查看巨人的故事)。

相较于国有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分散,一家银行可能既有央企股、地方国资、民资,甚至也可能有外资股。

至于比较特殊的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这三家银行是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由国家出资设立,其中财政部持有国开行60%以上的股份,属于财政部控股。

你看,整个银行体系中,财政部的持股在60%以上,可以说就是“掌握”住了银行体系。

财爸所“掌控”的远远不止银行

虽说金融体系中,银行占了大头,但是券商、信托、基金这些非银行系也不能忽视。

券商和信托的控股特点就是高度国有化。

资产规模排名前10的券商中,有2家最后的实际控制人是财政部,3家是中央汇金公司,也就是说有一半是财政部控制。比如招商证券,招商局集团持有它44.09%的股份,而财政部持有招商局集团的100%股份。其他基本上是央企和地方政府掌握。如果扩大到排名前三十的券商,有1/3是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实际控股,民营的只有长安证券和平安证券。

信托公司也有这个特点,全国68家信托公司,央企控股占36.76%,地方国资控股占39.7%,民企占17.65%。而财政部间接控制11家,国资委控股9家,其他央企控股5家。

基金公司有70%是中央和地方控股,排名前50的基金公司,有21家是央企背景,其中7家财政部控股,7家中央汇金控股。其他都是地方政府和民营掌握。当然随着基金的门槛降低,很多民间资金也逐渐进入。比如阿里系的天弘基金,中信和英国保诚集团的信诚基金。

最后,不能忘了我们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前20名的,有9家主要的保险集团和公司,财政部直接控股4家,人寿保险集团和太平人寿更是100%控股,而中央汇金也控股1家。

所以,财政部和中央汇金不仅仅掌握着银行命脉,还或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一些股份制银行、券商、信托、基金、以及保险公司!

那央妈干什么呢?

可是,既然财爸“掌管”了金融体系,难道就没央妈什么事了吗?当然不是,掌握金融机构的股权是从微观运营层面来看的,金融监管机构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银行,一旦银行出现问题,不仅风险会传染,还会扩大影响。监管的存在就是防控风险,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我国最新的监管系统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辖下的“一行两会”新架构——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

去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是为了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而设立的。可以说它是监管的监管。

而央行作为我们金融市场上最有权威,最大的玩家,有三大核心职责:

1、发币的银行

在过去两三年内,我国的央行M2,即货币发行量,一直持续上升,打赢了腾讯的股价,打赢了上海和深圳的房价,打赢了各式各样的标的物……理论上,它可以无限地发行货币,只要我们能承担得起就可以了。

2、银行的银行

我们把钱存给银行,银行呢?把钱存给央行。所以才叫央妈啊,银行的亲妈。

3、政府的银行

毕竟央行管的是政府的资产,所以你敢轻易和央行作对吗?

世界上敢和央行作对的人,暂时就只有一个,乔治·索罗斯。1992年9月,认为英镑会出问题,反向与英格兰的央行进行对赌、做空,最终迫使英格兰央行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市场救助计划完全泡汤。

但如果你不是索罗斯,千万别轻易叛逆,与其被央妈打脸还不如抱紧大腿。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4月8日正式挂牌。如果说,银监会是现代银行体系里,相当于古代县太爷坐堂听审的衙门一样的存在,既要制定规章制度,还要对各级机构实施依法监管;而保监会就是在保险行业浇水施肥修剪枝杈的园丁,既要扶持发展,又要监督管理。那么,作为银监会和保监会合二为一的机构,银保监会的职能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一个,证监会,也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归国务院管的机构,说明其所有的经费来源全部都要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内来进行管理,获得的任何收入都要直接上缴国库。也就意味着,证监会没有其他的营利渠道,公平、公正、公开。

在资本市场上凡是需要审批的都需要经过证监会,没得逃。他们的核心工作就是根据券商、投行所给予的申报材料来提出审核的关注问题。比如说:我觉得你这个最大客户有点大?你的应收帐款好像有点多?你的管理层的治理结构好像不大对?你的销售收入是否可持续?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续?请据此来做出回答。

证监会存在的职责不是保护庄家的,而是保护中小投资者。但如果我们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证监会,国内当前的执法力度还有待加强,按照法律最高也就只能判罚60万,违法成本实在是太低了。但美国就比较狠了,当年分众传媒在退市时由于信息披露问题,美国证监会直接开出了一张5560万美金的罚单。

强监管已经成为今年的核心主题,财政部又从股权上“控制”着金融体系的,所以,你觉得是谁控制着我们的金融体系呢?

(注:本文转载自老王必修课,为你解读金融投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