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扶清灭洋”,为什么当时京城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

清朝末年,中国华北一代的农村兴起了一个叫义和团的民间组织,成员主要是当地农村的贫苦农民。

每当农闲时,这些农民就聚集在一起,练武健身。因此,义和团也被称之为“义和拳”。但随着义和团成员的不断扩大,清廷担心其成为第二个太平天国,于是派兵进行镇压。不过,那个时候的清军战斗力非常差,而义和团在人数上又占优,结果越剿越多。


但和太平天国所不同的是,义和团和清廷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在义和团首领赵三多、朱红灯等人的带领下,义和团正式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并焚毁山东一带的教堂,杀掉了许多传教士。

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是个极端排外人士,他仇视外国侵略者,并默许了义和团在烧教堂、杀洋人的行为。但由于义和团在山东越闹越凶,在外国列强的一再抗议下,清廷罢免了毓贤山东巡抚的职务,由另一位官员接任。

新上任的山东巡抚开始全力镇压义和团。在山东遭遇不利后,义和团开始向直隶等地转移,并在沿途不断的焚毁教堂,屠杀洋教士。这让当时驻留北京的各国公使大为恐慌,于是他们便以保护本国公民为由,调集军队进入使馆区。

外国军队进驻天子脚下,这让当时的清政府无法忍受。义和团虽然不断作乱,但其主要针对的是洋人。于是,清政府认为民心可用。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清廷就改剿为抚,开始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

从1900年6月10日起,义和团成员大量进入北京。没过多久,义和团便和在北京的外国人频发流血冲突。驻守北京的外国使馆卫队多次主动攻击义和团成员,而义和团则在北京到处焚烧教堂和屠杀基督教徒,而这些被屠杀的教徒除少数洋人外,更多是中国人。

如今前门大街外的大栅栏地区在晚清时期是京师富商云集之地,各种商铺林立,其中也自然少不了洋行。义和团以抵制洋货为名,在一家叫老德记西药房的商铺里放了一把大火。结果火势迅速蔓延,前门一带上千家商铺全部被大火付之一炬,正阳门楼、北京24家铸银厂也遭烧毁。

此外,不少义和团成员趁乱洗劫商户,奸淫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当时京城的权贵之家也未能幸免,吏部尚书孙家鼐、大学士徐桐的家都被抢掠。

对当时的京城百姓而言,义和团所带来的不安,远胜过了洋人。而不久之后,为了报复清政府和打击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京城百姓更是遭遇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