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如何由历史人物向“御弟圣僧”转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史,在众多大德高僧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玄奘了。

国人对玄奘的了解大多源于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没有御弟圣僧身份,没有唐太宗和唐朝官员的欢送,更无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徒弟相助。

真实的玄奘,俗性陈,本名袆,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祖籍陈留(河南开封)。公元600年,出生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高祖陈湛,做过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曾官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爵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于北齐做过国子博士、国子司业、礼部侍郎;父亲陈慧,州郡举孝廉,授陈留、江陵县令,未久便辞职还乡,耕读课子。其母宋氏,是曾官洛州长史的宋钦之女。

自幼丧母的玄奘,跟随二哥住在洛阳净土寺。十三岁,朝廷下诏在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僧人,玄奘得到主持选拔的大理寺卿郑善果的赏识,被破格录用。

之后玄奘游遍全国,拜访名师,博览佛教经典后,心中的疑惑和不解与日俱增。 据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遗教东流,六百馀祀,腾、会振辉于吴、洛,谶、什锺美于秦、凉,不坠玄风,咸匡胜业。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

可见,玄奘决定西行取经,主要还是为了解释当时中国佛教所存在的各种纷争以及歧异。

公元627年,关中发生灾荒,玄奘利用朝廷允许灾民出外逃荒的机会往西一直到姑臧、敦煌,之后从玉门关继续出发,途经新疆阿克苏、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城抵达阿富汗北部,然后折向东,经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到达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最终抵达中印度。

公元641年,在印度曲女城,戒日王将全印度十八位国王、官员以及沙门、婆罗门外道都召集一起,举行辩论大会,并要求玄奘作为论主宣讲《制恶见论》。据史书载,十八天内没人敢对玄奘有看法,也没人提出不同见解,于是玄奘被大乘信徒称颂为“大乘天”,被小乘信徒称颂为“解脱天”。

同年,初夏。玄奘向印度戒日王与鸠摩罗王辞行,正式踏上长安的归程,直到四年后,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才安全抵达长安,受到宰相房玄龄及民众的欢迎。他从印度一共带回657部经卷,包括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以及众多的小乘经论等;其他还有佛像、舍利。

唐太宗和唐高宗都给予玄奘最高的佛教礼遇,其中李世民专门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支持他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处专心从事译经活动。

此后到他逝世的十九年间,玄奘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包括般若经观类经典6部615卷、瑜珈唯识类经典21部201卷、小乘经论14部445卷等。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大般若经》、《能断金刚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

此外,玄奘还口述自己的经历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地理状况和社会风貌等,并让让弟子玄机记下,取名《大唐西域记》。

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正月初九日,玄奘不慎摔了一跤,只是胫上受了一点皮伤,但是自此却一病不起。二月五日半夜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而在《西游记》中的玄奘,号三藏,被太宗赐姓为唐,是如来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唐太宗还与三藏兄弟之约:“(李世民)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那么,玄奘如何由历史人物向“御弟圣僧”身份转变的呢?

首先让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流传,要算其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了。由于作者为佛家子弟,难免要从佛徒身份出发,夹杂一些神鬼思想在里面。不过,此著作里的玄奘还是真实的。

后来,教煌莫高窟的壁画里,正好有一幅“虎伴行脚僧图”:一位行脚僧人, 头戴遮阳帽,身后背负装满经卷的竹笈;伴于行脚僧右侧的猛虎怒目圆睁、阔口露齿。行脚僧前方绘一乘云而来、身着土红色袈裟的如来像;画面左侧有榜题栏,但未记入任何文字。

由于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当人们看到这幅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虎伴行脚僧图”时,就将壁画和玄奘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并开始赋予一定的神话色彩。

此外,在《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僧六里”的唐人李亢独异志佚文中的玄奘:

沙门玄奘俗姓陈,偃师县人也。幼聪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初,奘将往西域,于灵岩寺见有松一树, 奘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回,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西迎之,奘果还。至今众谓此松为摩顶松。

可见,在唐代,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已开始有了神话色彩。

至宋元时期,神话开始演变成话本,如宋代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主人公为猴行者,但情节很简单,还没有猪八戒,却有降伏深沙神,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之后,元代出现了《西游记平话》。只是孙行者不是斗战圣佛,而是大力王菩萨!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而杨东来《西游记》中,已出现了孙悟空行者、猪八戒、沙和尚、龙君,只是其结构还是与百回本的小说有很大的差别。

金代,有院本《唐三藏》、《蟠桃会》等。

到了明代,吴承恩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据说,他五十岁前后,才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之后因故中断多年,直到晚年辞官回故里,才得以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历时七年,最终才完成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