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毒王的“夺命绝招”(下)


“毒”榴弹——海胆

海胆的整体外观像一颗“炸刺”的球,别看貌似充满荆棘的外壳严丝合缝,其实它拥有着一台超精密的咀嚼器官,称为“亚里士多德提灯”,由数十块类骨组织和肌肉组成。依靠密密麻麻的棘刺和咀嚼器官,海胆在岩礁、珊瑚礁等水域横扫千军。不过,一些摄食性海胆最可怕的武器还是用毒。

【夺命绝招】有毒海胆的毒素分布十分奇怪,一个重点分布区是它那密密麻麻的棘刺,另一个便是它的生殖腺。你可以形象地把海胆联想成一个外裹毒针,内实毒腺的“毒榴弹”。相应地,海胆施毒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日常状态下用棘刺伤人,导致中毒;二是在海胆生殖季节,人因误食海胆生殖腺或卵巢而中毒。

【中招反应】海胆的棘刺之毒被称为“叉棘毒素”,一旦刺入人的皮肤,毒刺就会折断留在皮肤中,毒液随之注入,产生皮肤红肿疼痛,呼吸困难,肌肉麻痹,抽搐,最终导致死亡;海胆生殖腺之毒被称为“生殖毒素”,误食之后,毒素对红细胞具有溶解作用,并会使肌肉对非直接性的刺激不产生反应。

【破招法门】对于叉棘毒,如果不幸被海胆刺伤,应先除去留在皮肤里的折断棘刺,以清水冲洗伤口,发生肌肉痉挛时,注射葡萄糖酸钙,并紧急送医;而对于生殖毒,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在海胆的生殖期食用海胆,海胆的生殖期集中在6-7月中旬。

“毒”门伪装——石头鱼

2015年9月,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附近海域上出现了惊奇的一幕,一只海蛇和一只石头鱼互相死死咬住,最终双双毙命于对方的毒液。海蛇我们知道,是海毒王里毒性猛烈的家伙。而这则旧闻中的石头鱼,竟有能力和海蛇同归于尽?

【夺命绝招】石头鱼学名玫瑰毒鮋,是海洋中的超级伪装高手,全身无鳞片,十分光滑,身体厚而圆,带有很多瘤形突起,主要以土色和橙色为主,躲在岩礁或珊瑚礁下,十分像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这种伪装增加了石头鱼的危险性,它的背鳍、臀鳍和腹鳍都有毒棘,背鳍棘的两侧是毒囊,毒囊中所含毒素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致死率非常高,绝妙的伪装加上可怕的武装,让石头鱼伤人事件发生频率极高。

【中招反应】石头鱼的鳍棘异常坚硬,刺入人体(最易刺入脚掌)之后会引发剧烈疼痛,随后伤口发白,继而转为青紫色,而且伴有肿灼感。随着毒液作用的发挥,人会产生低血压、水肿、恶心、头晕、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破招法门】目前,国外已有石头鱼毒素的抗毒血清,而国内尚在研制中,因此,在进行游泳和潜水等活动时,一定要看清礁石上是否有石头鱼栖息。石头鱼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20℃左右、分布有礁石的水域是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

上:石头鱼学名玫瑰毒鮋,并非因为是玫瑰色,而是因为多刺(维基)

下:石头鱼和海蛇紧紧咬在一起(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魔毒注射——芋螺

人们喜欢收集五颜六色的贝壳,什么蚌、蛤、螺等,大多数能很轻易得手。这些家伙一般一动不动或移动缓慢,只要注意不被夹到就行。可如果遇到芋螺就要小心了!芋螺又称鸡心螺,全世界有500多种,全都是肉食性的,而且靠毒液来攻击和防守。芋螺伤人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至今已发生了近百起,因之死亡的有数十人,而且多是在采集芋螺的过程中被攻击的。

【夺命绝招】芋螺外壳前尖后钝,酷似芋头或鸡心。尖端伸出一根长长的“鱼叉”形结构,那是它的舌齿。舌齿末端中空,其实充当了毒液管道的作用,而毒液管道则连接着可怕的毒囊。芋螺就是靠这个管道将芋螺毒素注射进猎物或敌人体内。芋螺毒素能够作用于肌肉中的电压门控钠、钙、钾离子通道。更可怕的是,每种芋螺所含毒素数量达上百种,而这个数字乘以芋螺种类数,可以得出全世界存在的芋螺毒素种类多达上万种,因此,应了诡辩论那句话,你不可能被同一只芋螺咬伤后因为同一种芋螺毒素而死。

(小贴士: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地纹芋螺是毒素最为复杂的芋螺,其体内毒素成分多达200种)【中招反应】被芋螺的针齿刺中以后,伤口处会快速产生麻木感,随后肌肉出现麻痹症状;待毒液扩散到全身后,中毒者会出现痉挛、昏迷、全身肌肉麻痹等症状,严重者会长时间昏睡,最终心脏衰竭而亡。

【破招法门】尽量不要为了爱好而去采集芋螺壳,如果在采集过程中不幸被芋螺刺中,应立即用温度较高的水冲洗伤口,以高温破坏其毒素,同时可以缓解疼痛,然后立刻送医。

诱惑“毒”食——鲍鱼

红烧鲍鱼、清蒸鲍鱼、百合鲍片、鲍鱼捞饭……被誉为海洋“软黄金”的鲍鱼,因其超高的可食蛋白质、丰富的谷氨酸成为名垂青史的料理八珍之一。可是,如果我告诉你鲍鱼也含有毒素,你会不会打我?鲍鱼并不是鱼,而是软体动物门的一种腹足纲动物。而一提起腹足纲,你很可能就会恍然大悟,那真是毒王辈出啊,什么织纹螺、海蛞蝓,包括咱们前面讲的芋螺,但没想到鲍鱼竟然也有毒。那么,它为什么会被列为美食,也很少听说有因食用鲍鱼而中毒的事件呢?

【夺命绝招】鲍鱼的内脏约占鲍鱼身体的20~30%,而这些内脏就是鲍鱼的毒工厂。鲍鱼的肝、肠等脏器均含有一种有毒化合物——鲍鱼毒素。而这种毒素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条件——光照,因为鲍鱼毒素具有独特的光化活性,误食鲍鱼内脏后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毒素才会发挥作用。第二军医大学的专家曾在鲍鱼中提取毒素,在光照条件下,小鼠口服鲍鱼毒素后的致死剂量为50μg/kg,人食用一定量的鲍鱼内脏后,也可引发中毒反应,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致死。

(小贴士:鲍鱼内脏中的毒素来源于鲍鱼的食物——海藻,在赤潮爆发的时候,海藻中的叶绿素会被鲍鱼吸收,并在代谢后积蓄于内脏之中。鲍鱼毒素这类化合物在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之后,会产生一定的光化学反应,其中新生成的单线态氧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近年研究发现,“单线态氧”对肿瘤有杀伤力,从而为肿瘤治疗带来曙光。)【中招反应】人在食用一定量鲍鱼毒素之后,若再接受一段时间的光照,脸部和四肢就会发红,并会产生轻微的灼痛感。更严重者还会出现周身疼痛、肿胀,有时甚至会起水泡。

【破招法门】从源头上来说,在食用鲍鱼时,应尽量避免食用鲍鱼的肝、肠等内脏部位,如果误食,应尽量避免光照,或者去医院进行静脉输液,加速排出毒素。

作者简介:

北海潜深寒:北京市科普创作协会会员,蝌蚪五线谱网签约作者,有众多少儿科普作品发表于《我们爱科学》《环球探索》《知识就是力量》等少儿科普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