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外形像锅盖的圆盾最受欢迎?说说明代戚家军的军用盾牌

在赫赫有名的戚家军中,藤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备。顾名思义,藤牌是用藤编制的盾牌。早在元代,军队便开始使用藤牌了。《普兰加尔宾行记》中说,蒙古人的盾牌“用柳枝或者别的什么树枝做成”,这应该便是指的藤牌,藤牌用藤条编成,不了解的人会误解成由树枝编织。

▲球面型藤牌

《纪效新书》中说,制作藤牌时,要用大藤作为骨架,然后在大藤上缠绕细藤蔑,再将缠绕好的藤骨卷制成圆牌。藤牌的背后装有一根横梁和一个圆套,使用时,将圆套套在手臂上,然后手抓横梁。

▲斗笠型藤牌

藤牌的尺寸要做的比较大,以能够遮住蹲下的士兵全身为标准。同时,藤牌要编制的紧密,藤条之间不能留下空隙,这样才能提供较强的防护力。藤牌不能太重,否则挥舞不便,会影响作战。

▲锅盖型藤牌

藤牌有多种造型。从存世的实物来看,大概有三种:第一种为中心向外鼓起的球面形;第二种为中心突起成圆锥状的斗笠型;第三种为中心鼓起,同时四周翘起的锅盖形。按照《武备志》的说法,锅盖形的藤牌最实用。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因为中间凸起,所以藤牌和手臂之间存在空隙,即便藤牌被箭射穿,手臂也不会受伤或者受伤较轻;而四周翘起的话,箭矢射到藤牌上,滑落到边缘便会被挡住,而不是落在人的身上。《武备志》中有不少关于藤牌手的插图,图中士兵使用的藤牌都是这种锅盖形藤牌。

▲现存博物馆中的明代郑成功藤牌、刀

明代前期时,藤牌还不是全国性装备,只有福建人喜欢用。藤牌可以抵御刀枪和弓箭,但无法抵御火器。由于藤牌已经足以提供防护,因此福建的士兵便不再穿甲,改用藤牌护身。毕竟相对于沉重的铠甲来说,藤牌轻便的多,即便是在南方的田间或者泥泞中都可以使用。

▲存于沈阳故宫中的藤牌

福建人用藤牌出名,以至于俞大猷专门强调过,钩刀虎叉可以随时训练,但是要训练藤牌兵,必须从福建人里挑选。明代中期以后,军队大量装备藤牌。戚继光的鸳鸯阵中便有一名藤牌手。另外当时的水军中也有藤牌手,如明军的常用战船福船上就要配备二十面藤牌。训练藤牌手时,要挑选动作灵活、胆大有气力的少年人。藤牌手的装备包括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标枪两三支。

▲国博国家博物馆明代登州戚氏腰刀

在队伍中,藤牌手位于前列,为其他士兵提供掩护。临敌时,藤牌手要聚集在一起,结成盾阵。进入混战时,藤牌手以左手持牌、刀,右手持标枪。敌人接近时,先投出标枪,然后趁敌人躲闪之际,取刀突进伤人。这种战术里,标枪是核心,如果没有标枪,那藤牌手面对长兵器便只能防卫,不能进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顾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