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被冠之以“中国二手车电商第一股”的名头,但优信二手车实际上是流血上市,也是到了资金短缺的地步,不得已而为之。优信的股市表现,深深牵动着所有同行的心跳,在普遍需求资金的二手车电商领域,都把优信看做未来自己上市时的模板。在股市行情不佳的背景下维持9.67美元的价格惊险收盘,可以提振部分人的信心,因为这初步表露出美国投资人对中国二手车电商的信任。
但要让公众维持这种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信既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也有自己主观方面的束缚。没有尽头的推广活动加剧亏损,长期以来线上交易又没有明显优势,行业内成交总额的可信度打了折扣,众多厂商寄希望于贷款业务提供营收,尤其优信贷款业务营收达55%,这些情况一直保持下去很容易让投资人失去耐心。
宣传推广花销巨大 但这钱却不能不花
二手车电商虽然前途远大,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收获果实的阶段,目前各家平台都还在教育普及二手车消费、培养用户习惯,在做“前人栽树”的工作。今年第一季度优信在“销售及市场推广”上花费了6.38亿元,而这样的花销还会继续维持下去。
另外优信二手车的行业知名度也还需要提升。Millward Brown针对二手车电商行业发布的《二手车电商网站渗透率调查报告》显示,54%的人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提到二手车网站会第一个想到瓜子二手车直卖网,13.3%的用户会第一个提到58二手车,10.4%的用户会第一个提到人人车,但只有8.8%的用户会第一个想到优信。可见行业内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这对优信之后的推广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陷入这样的境地,与整个行业的同质化有关系。各家平台的业务基本都是类似的,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依赖广告的推广作用,不能通过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说服用户选择这个平台。
长期以来线上优势不突出 “+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优信二手车和其他平台比没有太多优势,和传统二手车买卖从业者相比,也没有很大优势,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二手车电商与传统二手车商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目前看来无非只是把交易的地点放到了网上,可靠性并没有得到提升,都上网冲浪了能没有泡水车吗?
艾瑞数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二手车交易规模将达到2920万辆,新车与二手车交易规模比例将接近1∶1。而在此背景下,58同城的二手车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只有两成用户完全依靠互联网二手车电商,约三成完全依靠传统经销商(另外一半线上线下结合),二手车电商还没有完全把握住广大的潜在市场。
但这个现象有望得到好转,今年政策放开二手车限迁,异地购买二手车将逐步成为现实,与实体店有限的场地相比,在线网站将可以用有限的成本将近乎无限的选择呈现在所有消费者面前,并提供高效的搜索工具,实现效率上的极大提升。如果能够恰当地运营,真正的互联网+二手车电商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业内成交总额虚高 实际亏损可能更大
王海璐在36氪介绍了一位投资人透露的消息,一些传统二手车经销商改头换面,将线下的交易刷二手车电商的银行流水,记录成电商平台的成交额。这就造成了二手车电商成交总额整体虚高,优信是其中受影响的一家,而且也不是唯一的一家,整个行业可能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目前优信仍然有亏损,考虑到成交额的数据可能过于乐观,实际的亏损额会更加巨大。虽说不会因为亏损就看衰总体向好上升空间很大的这样一家公司,但现实的考量也是会让投资人产生犹豫的。毕竟目前营收方面比较可观的数据,竟然还是通过贷款业务拉动出来的。
贷款业务营收占比过半 营收结构比较畸形
从2016年到2018年,优信二手车的营收组成中,贷款业务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并在去年和今年的第一季度两度达到55%。这一点也是最让人担心的一点,此前上市的易鑫此前上市的易鑫也是贷款业务占比过高,现在市值腰斩,2017年易鑫的汽车金融业务收入达26.5亿,占总营收的67.9%,而如今易鑫的股价只有最高值时的38.8%了。
有了易鑫上市的经验,优信二手车肯定也知道,金融业务虽然赚钱,但不是长久之计。盯着优信股价的友商们,也应该在考虑这个问题了。优信存在的这个问题,也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甚至在营收不景气的情况下,成为众多平台发力的重点。但如果有心上市的话,肯定会要有策略上的调整。
不能说服投资人 就准备好迎接改变
优信拿到资金,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竞争力,但并不代表没有后顾之忧了,因为各种难题在侵蚀着优信的发展空间。维持长期的亏损和畸形的营收结构,最终会让投资人失去耐心,二手车电商的行业价值并不通过跨界来体现,尤其是在美国这个二手车交易发达的地方,交易业务表现得太弱势怎么能说服别人?
因此,优信在上市后还需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在用户规模和产品知名度上,前期的投入已经生效,没理由不继续撑着,只能继续在推广大战中烧钱、僵持、煎熬,或者发掘独特优势,形成竞争壁垒,省下过于昂贵的推广费用;另一方面要促进营收结构合理化,就必须重新审视贷款业务的地位,逐步实现去金融化,这样就不得不开拓新的营收空间。这也是优信的同行们同样需要面对的问题,谁先破解,谁就能多抢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