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原文

第二章

tiá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 è yǐ jiē zhī shàn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zhī wéi shàn sǐ bú shǎn yǐ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yì 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jiào, gāo xià xiāng qīng

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yīn shēng xiāng hè, qiān hóu xiāng suí shì yǐ shèng rèn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chǔ wú wé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ǐ jiào: wàn wú zuó yān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ér bú cí,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ú shì 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fu wei fu jū,shi yǐ bú qù

弗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称之为美的时候,于是丑就产生了。都知道善称之为善的时候,于是恶就产生了。这些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包括下面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下产生的,是我们人类惯有的思维模式,也是对立统一的,要知道任何事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绝对的。当我们跳出事看事,站在原点上看事(宇宙那个无)顺应自然规律,我们就不会再产生限制性思维,就不会掉在一个事中出不来,就较少再产生情绪与障碍。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做事,用不言来教化人;是说圣人不站在对立的任何一面来看待问题。看似无为,实际上是最好最对的为(为人处事)。“行不言之教”是最好的符合了宇宙大道。任何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教都是有限制性的、都是有边界的教化,都不能最大化的自由,都会有限制自由的导向。所以还是不言为好,让事物自由发展,用不为来最好的为,用不言来最好的言。每个人都是从宇宙当初的那个无产生的,本都一样,完满具足,何必用好坏多少来分别自己与她人。

“万物作焉而不辞;”去做任何事却对任何事都不去干涉,不加倡导,不去支配。

“生而不有;”看万物的生长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为人不自视自己的功劳。

“功成而弗居;”事情办成了而不自我夸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自我夸耀,反而成功不离开不离去。

只有不自我夸耀,反而更有功,更成功,别人更能看到你的功劳。这是运用常人的思考都是对立统一的思考模式。要一直想着站在源点上看事,站在空上看事,当宇宙统一和谐无分别,就会平衡。

利用事物即对立又统一的原则;在二元对立当中就容易产生偏颇主观的成分。二元对立的相都是人设定的,人都是宇宙本源分别出来的相,与宇宙本源相比,人设定的相都会有偏执,所以都不能执着,都不能抓住不放。

注释: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著《道德经》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道德经》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时就独立存在着,此书存在在春秋时期(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距今约1900多年。从佛教“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可以找到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