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抗战大刀的悲壮现实!面对日军刺刀,想命换都需苦练

编者按:抗战大刀,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御辱的象征,一直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得到呈现,甚至铭刻在很多国人的心底。然而,根据近些年的考证与复原,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手持大刀的中国军人面对侵华日军的刺刀往往处于下风。甚至著名的喜峰口大刀夜袭战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交换比。对此,冷兵器研究所也有《抗战大刀被神话?夜袭日军的“大刀队”原来叫“手枪队”》、《“破锋八刀”也不行,说说刀剑类武器为什么无法对抗刺刀?》等文章进行考证与解读。但也有认为这些考证与解读有些纸上谈兵,于是针对大刀到底能不能和如何对抗刺刀的问题,我们冷兵器研究所的一个作者专门和小伙伴进行了复原对抗练习,从武术与兵器格斗实战角度一探究竟。

其实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前的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柄长刃短的抗战大刀式战刀就已经在全国各路正规和非正规武装力量得到普遍装备了。连著名的“破锋八刀”其实也诞生于抗日战争前。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抗战大刀是款廉价好学的武器。首先说廉价。很明显,抗战大刀的形制相对简单,要求也不高,基本上农村铁匠就可以打造了。所以其特别适合贫弱的旧中国。其次说好学。普通的中国农民可以结合自己的劳动习惯,比较流畅地挥舞柄长刃短的抗战大刀。其实,挥砍是人类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攻击手段,毕竟人类还没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就会举着木棒敲敲敲了。笔者本门剑法有一式名唤“左翼式”,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用腰跨的力量像砍柴一样砍下,然后腰跨旋拧到极致时,再像扬谷子一样一掀。这一劈一掀连贯地做起来,就是抗战大刀最基本的发力大刀。这招只要是经常干活的人稍加点拨都能理解,然后花几个月加强准确性和节奏感,一个合格的大刀队队员就可以入列了。

那么,抗战大刀是不是一种好的肉搏武器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基本上高明的武术包括器械武术都是比较反本能的!我们人类的进化模式是小肌肉群完成小动作,大肌肉群完成大动作。器械格斗是为了制造优势怼死对手,那武术逻辑就变成用大肌肉群去做小而精确的动作,小肌肉群用于牢固连接武器和自己的身体,方便身体核心区的力量传导到武器的尖端上。历代官制实战刀剑的核心主旨是用最轻的自重达到这个目的。这样既方便传导力量,又给使用者留足余量,中途变招。可抗战大刀宽厚的刀刃和较长的柄,导致大刀的攻击路线太容易被看穿,看穿后又不好变招,所以抗战大刀使用者面对使用其他实战刀剑和刺刀的练家子必然是处于被动的。

▲抗战期间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的身材对比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清末到民初的长年乱世与积贫积弱,使得中国人特别是习武者的身体素质,相对于清代中前期下降了。哪怕是军阀的精锐部队,其身上的肌肉重量已经普遍比不上清中期的习武者了。老照片中的中国军人往往是骨瘦嶙峋。没有好的体力,训练量自然也上不去。这反映在武器的形状上,就是刃越来越短,柄却越来越长。其实,这是武器对习武者功夫变差的一种妥协。柄长刃短,武者双手握在柄两端,可以强迫自己挥舞的时候使用肩膀和背阔肌,这是以身御刀的基础。如果柄短刃长,你双手握持的间距很近,要想还能主动使用腰胯和肩背舞刀,那就只能是经过漫长而系统的训练了。否则,那就就会变成手臂,甚至手腕挥刀。后者的情况,面对其他实战刀剑或刺刀的时候,就会没有足够的力量拨开对手的攻击。

▲65骑兵刀

举个例子,65式骑兵刀全重1.85公斤,刃长78厘米,重心还偏前,是款砍人利器。但如果不经过系统地训练,在步战中使用,要么扭伤自己的手腕,要么攻击预动会非常明显,空挡会很大,攻击轨迹很好判断。这样就方便对手使用上太刀切落技,自己别说一命换一命,让对手受伤都很难。简单说,越实战的武器越方便高手虐菜鸟。而抗战大刀则是一种试图让菜鸟在临死前拥有反咬对手一口能力的武器,但至于反咬一口能有多狠,那就得看命了,更不能指望靠这种武器去反虐高手。

那么,抗战大刀对上刺刀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也不完全是。上了刺刀的步枪确实比大刀长,可是总长度不代表一切。步枪不是长矛,长矛可以握根,可以滑把,最长可以青龙探爪扎出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度优势,上了刺刀的步枪则不行。就说莫辛-纳甘步枪吧,上了刺刀总共1.7米多,看起来很长,可是用起来,枪托部分不握,从扳机附近的握把握起,这就先损失了3~40厘米的长度了。前手握在前护木上,格斗时基本不滑把。从长度来说,用大刀的人只要単手前伸,大刀的刀尖就可以砍中用刺刀人的前手了。所以刺刀的长度优势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突出。

▲莫辛-纳甘步枪

图中的这个长杆已经一米九了,接近法国夏斯波步枪上了刺刀的长度。可即使是1.88米的夏斯波,也仍然比这根杆子差的太远。它不能做枪法中典型的打封大劈动作,只能仗着长度转移刺。假如大刀碰到刺刀刀刃后,一掀破开攻击中线,再一劈,就会这样,仅从砍kote的角度来说,用刺刀的选手还略有一点点劣势。

如果使用刺刀的伙计情绪不稳,把枪横过来防劈砍,就会这样:

如果使用刺刀的伙计想要用枪托和弹仓击,那么下场是这样的:

所以,抗战大刀的正确使用逻辑就是:承认自己白刃格斗时的劣势,从劣势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不以第一刀直接致死为目标,致残后再致死。不打第一下打第二下,运动身体核心力量区的大肌肉群,卸掉对手的力之后,以防御反击的模式,攻击对手的持械手。大刀比刺刀轻,力矩短力量大,主动攻击肯定是吃亏,但是防御反击是不吃亏的。

▲晏阳,油画《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国家博物馆收藏

但以上这些猜想只适合模拟对练或者极端情况的散兵混斗,根本不适合抗日战场的实战情况,因为大家是集团对抗,拼的就是快速的你死活我,最快的解决对手,一击必杀,而且中国抗日军民在技术和力量上还处于劣势。这种战术需求情况下,抗战大刀的杀伤效能就远逊于刺刀这种武器了。所以正规军队里的大刀队其实是手枪队,杀敌的主要武器是手枪、冲锋枪和手榴弹,抗战大刀其实就是个替补。而对于缺乏枪械、只装备抗战大刀的抗日民众,那结局只能是三四个鬼子就能虐杀数倍的抗日民众了。这也是为什么抗日民众会更多选择长矛作为主要武器的原因。

结论:抗战大刀是高度顺应人日常习惯的武器,适合武艺并不精熟的普通人使用。在训练良好、体力充沛的情况下,抗战大刀对全长在1米4左右的刺刀,肉搏时并不是无还手之力,对更长的步枪也有的打。但以上两条不适用于抗日战场的普遍情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欢乐原始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