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部柑橘“家谱”,居然是韩世忠长子率性厘清的!

仅仅4000字的柑橘“家谱”,让世界为之折腰。

作为市民生活中最常见的果蔬之一,柑橘分为桔、柑、橙、柚、枳、柠檬等类,可谓水果中的“名门望族”。两千多年前,先秦典籍中就有对柑橘的记录,如“南橘北枳”成语故事。但是,由于任意几种柑橘树就可以嫁接并产生变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柑橘的“家谱”都没被厘清。直到宋朝时期,一位爱国英雄的儿子吃过万千柑橘,读过千万卷书后,终于厘清了柑橘“家谱”,于是便有了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学专著……

喜橘知府,居然文武兼备

公元1177年,南宋孝宗皇帝在位。

时候已然是深秋,温州(今浙江省内)瓯柑早已成熟。泥山林中,农家院落,到处黄澄澄的一处片。瓯柑是当地的特产,也是柑橘中的名品。温州种橘历史悠久。“淮海维扬地……厥包橘锡贡。”先秦名著《禹贡》就提到,包括瓯(温州的简称,唐朝以前又称永嘉)、榕(福州)等城在内的淮海地区盛产向国王进贡的柑橘。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以瓯柑作礼馈赠曹操。

温州当地人喜欢把品瓯柑、喝土酒作为招待客人的最佳礼节,新上任的韩知府也不例外。某天,韩知府听闻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来客,他处理完紧急公务后,便安排客人到泥山脚下的名叫“香林”的柑园中。园中早以摆上酒筵,桌上放着几盘金黄的瓯柑。

温州瓯柑。(网络图)

“无以为敬,特请赏泥山柑景,品美味瓯柑,”知府手指满山柑树林道,“京城的家人都知道我自小喜吃柑橘,到此为官可一饱口福。”

“韩公真是好雅兴!”客人捋须大笑,“瓯柑可是皇家贡品,虽闻其名,但在京城哪能尝到?此次路过温州,自是得偿夙愿。”

客人说的是实情,因为几十年前朝廷规定,作为朝廷贡品的瓯柑只能皇帝独享,不得赐与大臣。

“我也早闻瓯柑之名,来到温州后,为方便品尝瓯柑,特在此建香园,”知府请客人入席,并将剥好的瓯柑递到客人手中。

“妙!妙!”连吃几瓣后,客人失声说道,“瓯柑美味,丝毫不减荔枝。”

言毕,客人又道:“不知能否将瓯柑树移植到京城。韩公可见过瓯柑及柑橘方面的典籍?”

知府闻言顿了顿,道:“我还真没见过。有为荔枝作传的书,也有记载与荔枝同样闻名的牡丹、芍药的花谱,独无柑橘之谱传世。”

“韩公身为英雄之后,学富五车,何不为柑橘写一部书呢?”

知府手持瓯柑,良久不语。其实,他早有此想法。奈何一则政务繁忙,二则深知柑橘乃草木中比较繁杂的种类,如不深入考究写出来要么不伦不类,要么贻笑大方,所以一直只是想想。

“韩公身为温州的父母官,此事当仁不让呀!”客人再道。

“言之有理。我不但要让瓯柑造福更多百姓,更要让瓯柑,不,是柑橘文化传扬海内,以示温州学者足以傲视天下。”知府终于下定决心。

“韩公气量非同一般。看来我是不虚此行啊。”

“今日之事足以记入书中,流传后世。”知府开心言道。然后,他与客人饮酒,醉倒园中。

知府名叫韩彦直,延安府(今陕西省内)人。他有一个名振朝野的父亲,叫韩世忠。

作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长子,韩彦直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公元1148年,16岁的他高中进士后,便在京城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文武官职。担任户部郎官期间,为淮东军马钱粮做出重要贡献;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时期,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受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任临安知府期间,帮助岳飞后人追回被人霸占的的财产……

长期的宦游生涯中,韩彦直一直喜欢柑橘这种水果。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不但爱吃,还爱研究。空闲之余,他翻阅古书中记录柑橘的资料。可惜所得非常有限。

韩彦直向老农了解柑橘情况。(网络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就任温州知府,如前文所写招待京城来客之时。

千字专著,居然内涵如此丰富

话说韩彦直送走京城来客后,就一面潜心研读古籍,一面深入民间调查研究,花一年多时间完成一部名为《橘录》的柑橘类专著。

《橘录》虽然只有4000余字,但内涵极为丰富。序言除了记录与京城来客的对话细节外,还简述了以瓯柑为主的柑橘概况,并重点介绍了泥山真柑。正文共三卷,上、中卷分别介绍柑、橘、橙类品种的名字由来、分类依据、生长特性等,这些记录对现代人培育新品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卷则详写了柑橘的嫁接、加工等技术。

《橘录》序言书影。(网络图)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首部柑橘类著作,《橘录》对柑橘类水果进行辨识并分类,并为它们厘清了“家谱”。书中所载橘有14种,柑有8种,橙类水果有5种,加起来一共27个品种。27个品种中,此书首推温州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其柯木与花实皆异凡木……”;温州真柑,首推泥山之乳柑,“温四邑之柑,推泥山为最……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渣。”

除分类辨识外,《橘录》更具科学价值的地方是关于栽培技术的记录及分析。此内容主要集中在下卷的“种治”、“始栽”、“去病”等篇目。比如,在“始栽”篇中,此书所载有柑橘树种植和嫁接两种方法,“选经年向阳之枝以为贴,在离地一尺之高处锯断柚枝,剔其皮,两枝对接……”此法被后世的农家所沿用。在“收藏”篇中,此书记录了室藏和窖藏两种保存柑橘的方法。介绍室藏时,书中强调要注意几点:柑橘堆不要通风,要远离酒气,稍有破损者要捡出以免影响附近的柑橘。

流传后世,自是名扬海内外

《橘录》自问世后,便备受生产者欢迎,学者重视,并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根据版本的不同,此书也有不同的名字,如《永嘉橘录》、《橘谱》等。目前所存最久的版本,是1273年的南宋咸淳刻本,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书名正是《橘录》。

《橘录》比欧洲果树学学者葡萄牙人费雷利所写的柑橘类专著《柑橘》早了近470年。近五个世纪时间里,由于宋元明朝航海贸易的发展、温州的地利优势等原因,《橘录》迅速向海外传播。此书不但很早就被译成英、法、日、西班牙、意大利等文,美国、日本等国学者还在柑橘学术专著中予以介绍或引用其中内容。此书所载的柑橘栽培技术随着柑橘的传播而向五大洲推广。日本僧人智惠来中国时取道温州,带回柑橘,参照《橘录》培育成新一代的无核蜜橘,目前此类蜜橘占日本柑橘产量的85%以上;而葡萄牙人把中国脐橙引入巴西再传入美国,参照《橘录》培育为著名的华盛顿脐橙。正如美国果树栽培专家里德在《植物学简史》所说,“《橘录》记录的整枝、防治虫害等技术都非常先进,对各国橘类栽培有参考意义。”

华盛顿脐橙,又名美国脐橙。(网络图)

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橘录》不仅被收入《四库全书》、《群芳谱》、《全芳备祖》、《中国宋辽金夏科技史》等古今典籍,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柑橘的经典著作,还因为首次为柑、橘、橙、柚等芸香科常绿乔木厘清“家谱”而享誉海内外。若抗金英雄韩忠世在天有灵的话,看到儿子率性之作竟发挥如此作用,定会笑慰。

【参考资料】

1、《韩彦直<橘录>及科学价值初探》,作者王兴文,《温州大学学报》2008年5期。

2、《南橘北枳:水果中"名门望族"柑橘的历史》,《北京日报》2014年。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