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倍音速的无情打击,像神话?

23倍音速,绕过敌人防空配置区,从天而降发动无情打击,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神话?不,这款新军事革命时代的神器——轨道轰炸机,已经出现且成为各军事强国竞争追求的军事高技术,谁先研制出来,谁就能废掉对方现代化防空力量的所有成果。

一、从天而降的无情打击

2013年2月16日,当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人们都沉静在美好清晨时,天上忽然泛起了橘红色的火光,热浪随之袭来,人们四散奔逃。数个高速飞行的物体击中车里雅宾斯克郊区,撞击引起的爆炸让约1200人受伤,冲击波震碎了超过9.23万平方米的玻璃,事后才知道这是一起陨石坠落事件。一颗重达10吨的陨石在距地表20至30英里的高空碎裂,以每秒16公里至19公里的速度冲向地球,俄罗斯防空系统对此毫无反应。事后有人指责俄军防空系统形同虚设,然而俄空天军发言人表示防御陨石袭击完全超出了俄军防空系统的能力极限。

陨石袭击虽然非常少见,但将这颗陨石换做人工炸弹会怎样?这就是轨道轰炸机要做的事情。众所周知,要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轨道运行,至少需要每秒7.9公里的速度,低轨卫星也是由火箭推进器进行推进,在达到特定高度和超越7.9公里每秒的速度后入轨运行成为卫星。也就是说每颗卫星的动能都非常大,这一速度实际上远超所有的洲际导弹末端突防速度。如果在卫星上搭载上常规武器甚至核武器,在经过敌人头上的时候再投下去,由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这一武器末端速度可能要超过10公里每秒,完全相当于上述提到的一颗陨石,那么这样的打击完全可以无视现今所有国家的防空系统——这就是轨道轰炸机!

二、绕到敌人后面去

原始的轨道轰炸机可以平时伪装成一颗卫星,静静地待在300-5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等待打击命令的下达再出击,然而全球卫星的数据库各国都是公开的,因此要识别出来并不难。在计算和观察出其轨道之后,利用导弹或者激光武器击落该飞行器也并非不可能,因此轨道轰炸机设计者们还赋予了轨道轰炸机卫星所不具有的能力——机动变轨能力。在搭载一定的燃料后,轨道轰炸机可以在预定的地点进行变换轨道,绕开地方的防空武器密集区,从敌人背后发动攻击。

这种能力十分有用,例如美军现对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般分工是日本的拦截器负责初段拦截,阿拉斯加的拦截器负责中段拦截,而宙斯盾驱逐舰也可以承担机动拦截任务。我国的洲际导弹突防又必须经过这些区域,那么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就成了不可绕开的一道坎。轨道轰炸机一旦研制成功,就可以绕开这些防御圈,利用轨道机动直接机动到美军本土,对其要害进行轰炸。美军这些前沿配置的系统就要全部作废或者换防,一旦其撤回防守本土,那么西太平洋就要出现军力漏洞,我军便可突破岛链的反导系统封锁圈。

轨道轰炸机和卫星的第二个不同在于其可以重复使用。虽然卫星上也预置有燃料,但那是为了调整轨道使用。每次调整都耗费巨大,一旦燃料耗尽,其寿命也就完了。而轨道轰炸机则可以依靠自己重返大气层和发射基地,补充完燃料再上天,重复使用让这件武器的效能发挥到了最大。

三、X-37B的传奇

美军的X-37B是其发展的一项无人可回收式轨道验证机,项目源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99年的计划,2004年转属国防部成为军事项目,2006年进行了首次验证飞行,目前共进行了四次验证试验飞行。X-37B可以一次性在太空飞行37天之久,而后返回基地进行重新补给,其轨道运行超过25马赫,由阿特拉斯5火箭投送到太空。

美军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要发展轨道轰炸机项目,但其X-37B实际上符合轨道轰炸机的一切特征,用美军的话来讲是“一款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无人空天飞机,可以进行机动变轨,并且搭载有效载荷”。美军对其载荷类型至今高度保密,可以想见,它搭载核弹头并非难事。在人们的质疑下,美国国防部声称该项目是为了监视中国的空间天宫1号,完全没有任何武器搭载的可能,然而马上就有NASA前成员指出,二者的轨道根本不重合,这一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除此以外,X-37B在传统轨道轰炸机的基础上还把空间机器人集成进来,在其上安装机械臂和燃料补给箱,使其脱离了原始意义上的单纯进攻型武器,可以在天空上对敌国卫星进行捕获、攻击、捣毁甚至带回地球。还可以对废弃卫星进行燃料补给,使其延长寿命,甚至进行空间变轨,也就是说X-37B不但可以对地攻击,还可以发动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战,成为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这样一款新武器不能不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可慰的是,中国在轨道轰炸机的发展道路上并未落后。201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宣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研制的某新型发动机产品首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此飞机被外界称之为中国神龙次轨轰炸机,其基本作用和X-37B基本相同。可以想见,不久后的未来,中国也将全面掌握该技术,从而获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官方微信(jskjqy)。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