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够?这里有“充电宝”!给你3招重回高能状态

原创 | 发愤的草莓

那天,同事半开玩笑说“如婴儿般的睡眠”的广告文案简直是一场误会。天知道,小Baby夜里三哭四闹正常不过,如婴儿般的睡眠一点都不那么舒服。

即便现在娃大点了,半夜不哭,但任何一个动静都牵挂在妈妈心上。睡觉时,和娃中间隔着宝爸,娃一有风吹草动,宝爸“父爱如山”没听到,反倒是自己这个宝妈先察觉。

不仅是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深有同感,每每说起这事,她们都两眼发光像找到知音那样附和道:“对对对,我们家的也是这样!”

上班时,若是瞄到哪个已婚女同事熊猫眼,八成是娃半夜闹腾,搞得整晚没睡好。

然而,作为妈妈的我们,有时候晚上确实睡不够,白天事务繁重又琐碎,眼看脑力和体力跟不上,心里那个焦虑和着急呀,比热锅上的蚂蚁还乱窜。怎么办?

这时候,需要在白天的时候来急救。

01



快餐式睡眠


医务人员是非常忙碌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常常像陀螺一样连轴转。他们在如何在白天快速恢复脑力和体力方面最有发言权。

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之一《大西洋月刊》曾刊发一篇关于如何休息的文章,作者正是一名美国急诊外科医生。他因为工作忙碌,睡眠时间很少,因此做了很多关于睡眠与休息的研究。最后他发现,想要通过训练减少个人的总睡眠时间并不靠谱,但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让睡眠不是整块的,而是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

也就是说,晚上睡得不好,若能在白天学会科学地打盹,忙里偷闲地小睡,也可以把优质的精力状态找回来

在《周总理的回忆录》中,许多前辈回忆起我们伟大周恩来总理,都认为他是晚上睡眠极少的人。到了“文革”期间,他一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经常连续几个日夜奔忙,眼睛熬得通红。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能保持高质量的精力,应对各类繁重的国家事务,正是凭借时不时闭目养神的习惯。

丘吉尔,集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众多头衔于一身,也是忙里偷闲的好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70多岁的他每次站在公众面前都神采奕奕的。

原来,平时坐车赶往各地时,丘吉尔都会借机休息。而且每天必须午睡,晚餐之前还要再补充睡眠2小时。

新媒体专家秋叶老师在高校工作,兼顾创业团队等事务,经常还要全国到处飞做演讲,他每晚1点才睡,第二天6点起床,比很多人都早起,但他依然轻松应对,思考做事快人一步,还能每天产出一篇文章。作为圈内公认的精力管理高手。

秋叶老师曾经分享过他的独门秘笈,每天见缝插针打个盹。不管是外出讲座间隙、飞机途中,还是下课时,只要有机会他会赶紧闭上眼睛——秒睡,几分钟后醒来又是满血复活的状态。当然,这种“快餐式睡眠”的本领是出于情况需要练成的。

所以,如果晚上没睡够,白天活又多,不妨学习这些精力管理高手的方法——高频小睡。在小时间里抓紧打个盹,哪怕每次时间很短,眯一下眼睛不想杂事都行。

如果白天很繁忙,也想和高手一样把高频小睡打造成日常恢复精力的习惯,那么不妨将睡觉和起床作为两个重要的时间锚点,以此确定打盹的时刻。

比如,22点睡觉,6点起床,那么,可以设置为中间每4个小时就小睡5分钟。如此一来,几个小睡的时间点便是10、14和18时。不需要太精准,大概这几个时刻前后就行。

高频小睡时,你可以采用一种好玩的方法,叫“弗洛伊德的钥匙串”。别问我为啥叫这名字,反正有效就够了,对吧。具体是这么做的——

找一串钥匙拿在手里,闭上眼睛,先做3次深呼吸。接着,以正常的频率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让身体慢慢放松,试着进入睡眠状态。当你到达无法控制身体的阶段,手中的钥匙串会掉下去,你将被钥匙掉落地面那一瞬间的声响唤醒,小睡就结束了。

电视剧《湘西剿匪记》中,老土匪在外逃跑,累了点根烟夹在手指上,趁着间隙闭目养神,等烟烧至手指时被烫醒,马上继续跑。这场景正是“弗洛伊德的钥匙串”的翻版。



02



主动型午睡


如果你实在不记得做“快餐式睡眠”,那就别错过午睡。

只要有地方躺下,感觉舒服,就可以开始午睡,甚至普通沙发、汽车内座都可以。尽量避免把脸朝下趴在桌上午睡,因为这样对脊椎的压力太大,而且还有一个对女性很要命的结果,脸部无法承受太大的压力,长年累月影响美感。

实在没有条件只能趴着睡,要在头下垫个枕垫,戴上眼罩和耳塞,用午睡吉祥三宝营造相对舒适的环境。

与夜间睡眠相比,午睡虽不起眼,也有不少学问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睡眠与生物钟学中心主任戴维?丁格思(David Dinges)将午睡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型,另一种是被动型。

顾名思义,一个人为了继续一天的工作,有意识地停下手中任务投入休息,就属于主动型午睡;如果你是困得不小心睡着的,则属于被动型午睡。丁格思说:“保持清醒就像背着一个背包。醒着的时间越长,背包就越沉重,如果稍事休息,背上的负担将有所减轻。” 不要为自己午间要睡觉而不好意思,别等眼皮打架被迫入睡,因为主动型午睡对恢复精力的效果更好。

说到午睡, 很多人都以为起码30分钟才能得到充足的精力恢复。然而,答案恰恰相反!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利昂·莱克博士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10分钟左右的午睡“清醒度”最好,能快速提高警觉度和恢复身体能量,而且此之后2.5小时,这种效果依然明显。小睡之后可以快速投入工作,继续完成重要任务。

注意,不要一到午休时间就拼命睡多多,要控制好时长,从而获得最佳效果。10分钟,15分钟还是20分钟,问题不大,但千万不要超过40分钟。

根据前面介绍的睡眠周期理论,你不难发现,睡着超过40分钟容易进入深度睡眠,这时候很难醒来。如果突然被叫起来,会感觉头晕脑胀,身体乏力。

到这里,你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白天睡醒后,反而晕乎乎的吧?另外,午休时间太长,晚上精力过盛,不易入眠,也会对夜间睡眠造成困扰。



03



按下“暂停键


当然,有效休息不只是睡觉这件事。

睡眠更多是通过静止的状态缓解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很多人都是脑力工作者,如果你有大脑方面的“累”,又没条件睡觉,还有一些方法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放松神经,让你再重新投入工作与学习时,又是精力充沛的样子。

我们休息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做事的意志力。不过,很多人一有休闲时间,会冲杯咖啡,打开社交软件、刷微博新闻、逛购物网站。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休息。

其中,喝咖啡只能刺激神经产生兴奋感,让你短时间内很嗨。其它的做法看似属于上网放松,实际上都会消耗大脑的认知资源。比如看到某某明星的大事件新闻心里痒痒的,到底要不要点击呢,看到一件物品打特价还优惠多少钱,到底要不要放入购物车呢,这些决策都会极大地消耗意志力。

为什么下班后的彻底K歌、玩游戏等放纵式娱乐,却让第二天精神不佳,为什么放个春节假期,明明是让人休息的时段,假期后却疲惫不堪,这里就有真相。所谓的上网放松,不仅不能让你好好休息,还会透支大脑的能量。

下面提供4个帮你“按下暂停键”的休息小方法,让你快速容光焕发。



梳头放松




当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后来的渡江战役中,毛泽东同志常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在东北战场的紧急关头,他已经两天三夜没合眼了。

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为了不影响领袖工作,又能让他休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为他一遍又一遍地梳头。自此,李银桥和其他工作人员给毛泽东梳头解乏的做法,一直坚持了下来。

平时忙起来头脑昏沉、疲劳时可以随手拿起梳子梳梳头。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脑之舍,是机体的“精明之府”,连通全身经络。

每天坚持梳头3~5分钟,能够适当刺激头部的某些穴位,对缓解大脑疲劳、增强思维能力、保持精力充沛有直接帮助。

身边没梳子,手指来顶上。选择自己比较能接受的力度,给自己做头部按摩。用十指指肚或指尖,从双眼眼眶上沿开始顺着往后梳头,梳至脖子后面,如此反复多次就可以。



器官按摩




做器官按摩,利用的是横膈膜。横膈膜并不是"膜",而是覆盖在腹部内脏上像降落伞般的肌肉,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

平时,横膈膜是懒汉,不怎么活动。若深呼吸时,它才会开始动起。当深深地吸气时,横膈膜能给胃肠肝肾等器官带来强烈的刺激,迫使内脏中的静脉血快速返回心脏;当深深地呼气时,横膈膜像伞一样张开,腹部内脏立即放松,吸入新鲜动脉血。

如此,一收一放犹如给身体的内脏器官做按摩,还能让血液循环前所未有地顺畅,大量富含营养和氧气的动脉血到达器官和肌肉各处。

具体的做法是,坐直身体,鼻孔吸气,吸气4 秒,气沉丹田,也就是把气吸到腹部,然后屏住呼吸3秒,呼气1 秒,以上反复进行,持续若干分钟,能有效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



大脑“换档”




达芬奇涉猎众多领域,依然精力充沛,创造力丰富,作品多产。因为他特别懂得给大脑“换档”。在《论绘画》中,他透露了自己的秘密:“时不时离开工作放松一下是非常好的习惯。”

给大脑“换档”,就是为自己转换活动场景,从脑力变成体力,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这种真的有效果吗?还真有。俄国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2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一边让右手静止,一边让左手适当活动。结果,通过疲劳测试器发现,当左手活动时,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

原来,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形成一静一动。

这时候,你非要停下活动,只需改变活动内容。

比如,你原来在陪孩子玩,费尽脑力给他编故事,现在就可以歇一歇,在家里扫扫地擦擦桌子洗洗衣服,和家人聊天分享趣事,换种形式放松放松。

比如,你原来在做脑力活动,现在想让大脑休息一下,换成一项体力活动。我在办公室写稿子25分钟后,通常会站起来伸个懒腰,然后抓起地上的哑铃举一举。如此动动身体后再加到书桌前,脑瓜子又灵敏许多。



任务轮耕




当你无法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学学高手采用“任务轮耕”的方式,换一换不同性质的工作。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就是“任务轮耕”技巧的好手。他的书房里总摆着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每隔一段时间,莫法特就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每项工作的性质不一样,令人产生的兴奋点也不同,得以持续工作下去。

高手的方法总会出奇地一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分享过类似的心得。

他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按照这种方法,当你写完一部分文章后,不妨涂鸦几个简笔画;

当你思考独立思考后,不妨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朋友讨论,进行思想碰撞;

当你陪孩子做完早教游戏后,不妨教他唱唱歌,都能够让脑力和体力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上面几个窍门,简约但不简单。

这里还有一点注意。不要等到很疲惫才想起它们,而要在感到“累”之前

等到感知匮乏时,说明生理上已经非常缺乏了,如同田地干旱出现有裂纹,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而人往往耐心不够,常会反复透支身心能量,导致筋疲力尽,面容憔悴。

如果人体比作一台手机,上面这些小做法就是充电宝,让你在更短时间内充满电量。

在需要的时候,记得用上喔!

聊一聊:你有什么休息放松的小技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