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真那么有那么可怕吗??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热议。新闻中提到,湖南的一位孕妇,因为煤气泄漏燃爆,全身烧伤。烧伤当然是很疼的,但是这位孕妇,为了不影响胎儿发育,主动要求不用止痛药。[1]

相关新闻(图片来源:sohu.com)

做母亲的,有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不过,止痛药真的就那么可怕吗?

想要认识止痛药,先要了解疼痛的由来。

以烧伤为例。对于人体而言,烧伤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刺激。所以,哪里出现烧伤,人体就会在哪里释放炎症介质。炎症介质既是消防员,也是记者。不但要努力扑灭火灾、尽量保护财物,而且要向周围通报火情(激活周围的神经感受器)。这种通报,有时会直接令围观群众陷入慌乱,有时会使他们变得敏感,很容易因其他事件陷入慌乱。

围观群众在慌乱之中,肯定会把情况逐级上报。“身体某处出现烧伤”的信息,就这样,沿着外周神经,进入到脊髓。脊髓承上启下,既要对上面的脑组织负责,又要为下面的外周组织负责。因此,不得不慎重权衡。研究表明,脊髓一方面接受外周的痛觉信号,另一方面,会受到中枢下行抑制系统的调节。二者互相钳制,形成一个闸门。只有在外周痛觉信号过强、超出阈值的时候,才会产生痛觉。[2]

疼痛机制示意图

可以看出,在疼痛产生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节点:外周的炎症介质和脊髓内的闸门机制。相应的,止痛药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外周炎症介质的,一类是作用于痛觉中枢的。

前者,比如特别常见的布洛芬。

诸多炎症介质之中,有一种,叫做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本身并不产生痛觉,但是它可以令外周感受器变得敏感。外周感受器越敏感,越容易被其他因素(其他炎症介质、物理刺激等)激活;而布洛芬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稳定外周感受器的“情绪”,使它们不那么容易被激活,从而减轻疼痛。[3]

布洛芬是非麻醉性镇痛药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不但可以镇痛,而且可以消炎。对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比如牙疼、痛经、关节炎痛,有着确切的效果,不良反应较少,而且,因为避开了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没有上瘾的麻烦。

后者,也就是麻醉性镇痛药,比如常常提到的吗啡。

外周感受器被激活以后,会释放神经递质,将感觉向脊髓传导。而吗啡,一方面可以减少外周神经递质的释放,弱化、阻滞外周感觉的传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中枢下行抑制系统的强度。两相结合,大大加高了疼痛的闸门,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2]

吗啡,有上瘾的风险,而且可能会出现恶心、眩晕,乃至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以至于很多人一见到止疼药就想到吗啡,进而想到吗啡的副作用、心生抵触。

其实,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疼痛的调节一样,都有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烧伤引起的疼痛是多方面,组织损伤会导致短时内的急性疼痛,恢复期的瘢痕增生会引起慢性疼痛,换药、手术,同样会产生疼痛。[4]假如不用止疼药,且不说能不能度过手术那一关,就算度过了,如此剧烈、长期的疼痛,也会引起不良后果,导致恢复延迟、创伤感染、创伤后抑郁等。[5]

这些难道不会威胁胎儿吗?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止疼药分为很多种,通过联合运用两种止疼药,可以在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大大减少麻醉性止疼药的用量;而每一种临床常用的麻醉性止疼药,都经过了反复的检验,有着确切的使用方式。比如卫生部颁布的《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就对麻醉剂的使用场景和剂量,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氯胺酮,这种药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很轻,出现呼吸抑制的概率极低,因而在小儿麻醉、大面积烧伤等场景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虽然它会增加妊娠子宫的肌张力、收缩强度及频率,但是通常情况下无病理性作用;即使遇到子宫活动异常增加,也可以通过降低剂量,减少不良反应。[6]

总之,所谓“合理用药”,本来就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不该用的时候不用,该用的时候必须用,用的时候,则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剂量。胡乱用药和拒绝一切药物,都是不对的。

参考文献

[1] 孕妇全身烧伤,为保胎儿拒用止痛药和麻醉... 来自头条新闻 - 微博[EB/OL]. [2018-05-10]. https://weibo.com/1618051664/GfDQ37s7W?type=repost.

[2] 杨宝峰. 药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李英. 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作用机理[J]. 国外医学. 药学分册, 1997, 5: 008.

[4] 中华烧伤杂志, 编辑委员会. 成人烧伤疼痛管理指南 (2013 版)[J]. 中华烧伤杂志, , 29(3): 225–231.

[5] 夏建国, 彭坚, 肖红等.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自控镇痛对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D]. 2006.

[6] 卫生部关于印发《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EB/OL]. [2018-05-10].https://www.nhfpc.gov.cn/bgt/pw10704/200705/4381b0ae7f72464c9d364e81ed491022.shtml.

作者:赵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