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的文人地位是怎样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

但是,元朝统治者却对汉人实施的高压政策。

首先,大肆掠夺民间财富。由于蒙古人习惯了游牧生活,大量夺取农民耕地,改做牧场;民间的马匹,都被没收充作军用。农具、盐、茶、酒、醋等日常用品,全部收归国营,苛捐杂税更是层出不穷。

其次,在军事上实施军事管制。为了加强对汉人的防范,元朝政府在全国各地置兵驻防,立里甲制,以二十家为一甲,蒙古人当“甲主”,负责监视全甲居民。此外,禁止汉人、南人锻造和私藏武器,不得打猎、聚众、学习武艺等,甚至不准夜行。

再次,尤其在文化上压抑士人地位。

蒙古人本身文化水平较低,考虑到汉族传统士人地位高、影响大,难以管理,就以各种理由打压。如当时社会的职业等级分别为:官、吏、僧、道、医、工、猎、倡、儒、丐十等,儒生的地位还不如娼妓。

尽管如此,元代文人还是开始艰难地寻找自我。

他们开始山林隐居,求仙学道,实际上这是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的自我麻醉,心情无法像前人那样坦然。越往后,他们逐渐发现这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内心充满着难言的苦涩。民族遭受蹂躏之恨,个人不幸的切肤之痛,使他们既打消了“兼济天下”的念头,又缺乏沉湎山水修身养性的情致。他们形同槁木,心如死灰,虽然渴望着解脱,渴望着超越。

于是,他们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

就这样,杂剧开始成为文人的新宠。

其实,对于元代戏剧家来说,创作本身是一种激烈的感情宣泄。他们将自己对世事的忧愤,对正义的渴求,对传统精神的反叛,统统融入杂剧创作里。

元代的文人们,迫不及待地欲借杂剧这一方寸之地,来发抒自己的不平之气。于是,这些“不平之气”带有极大个人随心所欲。他们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态度越出了封建秩序的藩篱,逐渐演变成为那时代的生活之源,客观上成为一种民族情绪的集结,成为当时社会心态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