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与第一性原理,谁是人声至理?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这是第一性原理的本意,也是亚里士多德的金句,然后2300年后,它的本义被无限度放大。

始作俑者,“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汽车CEO)。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推崇“第一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

谁让你推理了呢?亚里士多德并没说,可以无限推理啊,老先生只是说了,每一个所谓系统中(例如某一知识体系)都一定有前提项的存在,这个前提项只能被假设不能被证明。关于假设和被证明的关系,我们举三个例子,之于哥白尼是“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当时没法证明)”;之于牛顿是万物皆有惯性;到了十大杰出青年爱因斯坦那儿就是“光速不变”,故此,我们可以基本可以总结“大师不总结,大师只假设”。

过去三年,关于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已经被放大成为洪钟大吕,类似的拥趸风格言论不绝于耳:伟大的创新者有这种拨开表象看本质的能力,伟大的企业家(他们无疑都排在全球富豪榜前几名之内)也有这种能力。马斯克是这样解释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说一层层拨开事物的表象,看待里面的本质。

貌似有理:“归纳法与演绎法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归纳法:前提正确,结论不一定正确;演绎法: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归纳法着眼于结论,长于正确地回答问题;演绎法着眼于前提,长于准确地提问;只有提问才能获得新认知,所以演绎法是人类获得新认知的途径;我们人类思考问题是遵循因果律,当出现一种现象或者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追寻原因是什么,当知道原因之后,又会继续往前探索产生这个原因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在用演绎法去追寻那个终极的原因,用演绎法往前推的那个元起点就是【第一性原理】”,好厉害的第一性原理。

有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数百万年来,我们人类思考方式的确是遵循因果律而进化的,这或许是因为人脑的生理结构导致。何以为证呢?还有另外一个历经上千年的思想门派也同样强调因果律,他们叫做“佛系思维”,他们讲因果法,他们这么说: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因果循环的过程,人的生命过程是因缘法的生成与坏灭。每一件事,每一个结果,都是因缘所成,没有偶然,没有宿命。因缘生法,使得生命蓬勃、生生不息; 因缘生法,也就导致无常变幻、生住异灭。就说到这吧,要不然各种仁波切快出来了。

问题来了,硅谷创新家云集,为什么只有埃隆·马斯克唯一这位爷强调第一性原理呢?大道从来不孤,难道乔布斯、拉里佩奇、贝索斯、巴菲特他们不认同此心法,又或者他们忌讳莫深?

现在逻辑学中,有一个规律叫做: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说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此规律特别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举一个最傻白甜的实验做例子《赌王的诞生》:找一万个赌徒,让他们玩轮盘赌猜大小,规则是这样的:一万个人分两组,每组一半人数,一半猜大,一半猜小;赢的人继续分成两组,继续猜大小,以此类推,一共猜十次,最后剩下几个人,十次都猜对了呢?没错,答案是9.76人,可以视为9人。好玩吗?9个赌王产生了,连猜10次都猜对了。如果是一万家创新企业呢?10次的重大战略选择都选对了,难以想象的辉煌战绩。我们该怎么评论他们呢?“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为什么坚信第一性原理和旁观幸存者偏差出现了如此戏剧化不同结论?因为代入的系统复杂度不同而异,现代科学,研究对象的大部分主体是复杂系统,他们包括商业、生命、宇宙,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发展的过程是牵涉了相当多因素的演化过程,而演化是没有顶层设计的,所以它说不出是有一个什么单一因素,或者几个因素导致的。也就是说,某一个现象的出现,它是在各种条件的夹逼下出现的所有的可能性的积累效果。 这个意思很清楚,就是一句话:大部分的复杂系统里不存在第一性。

自古以来,我们喜欢这样的决绝: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意成,三千越甲可吞吴;喜欢斩钉截铁的人生态度;喜欢马斯克像乔布斯;喜欢强大的自信心成功挑战常规;我们疯传爱因斯坦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喜欢找到第一性原理,找到支配事物运动的发动机,而且还能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上帝从不掷骰子,那是爱因斯坦心目中的宇宙规律,可人世间的事物关系呢? 我看到的无非三种:因果性,相关性,随机性。就基本粒子而言,目前所知,更多随机性,绝少因果性,那么是不是到了宏观世界,只有因果性因果性,没了随机性呢?这次在南极拍摄十万少年漫游世界之南极大探险精品课,看到了很多冰山,它们如是:

水面上10%,水面下90%,我突然意识到可以用冰山模型来诠释,事物关系中因果性和随机性的比例问题:看得到的是因果性,看不到的大量的是随机性的;因果性或许只是随机性的一丢丢;放下因果性的执迷,坦然接受生活可以是因果性的当然也可以是随机性的。

来看一个令人哀伤的故事,上个月,36岁的伦敦国王学院博士生闫思宏在失踪数日后,遗体在一处公寓中发现。警方证实为“非异常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自杀),并称“死因无可疑”。

为什么在读美女博士离奇自杀呢(极小概率为自然死亡)?答案尚不得而知,抑郁症或许是解释。耶鲁大学2013年发布的调查发现,45%的中国留学生称自己有抑郁症状,29%的中国留学生报告了焦虑症状,远高于美国大学生13%的整体比例。此外,拥有大量中国留学生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高校也发布了类似的报告。另外一位自杀的女博士唐晓琳失联前不久,曾与父亲有过一次4分钟的通话,极少主动要钱的女儿请求汇来1万美元。唐晓琳没有告诉父亲的是,她正处于重度抑郁,读博坚持到第7个年头,路越走越窄,奖学金散尽,人已经是精疲力竭。多少个夜晚辗转难眠,却不知能打电话给谁。谁tmd说坚持就是胜利来?

创业亦然,每一次创业其实都像”薛定谔的猫“,创业的一开始并不能决定此次创业是否成功,只有在探寻、改进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创业机制,在发展到最后的那一刻,或好或坏两种可能性才能坍塌成一种可能性,要么失败,要么成功。相信没有牛逼的人只有牛逼的事儿;只有牛逼的事儿才可以成就牛逼的人,是种智慧。

降低自我预期,坦诚接受止损,说着容易,做到很难。那么佛系青年们是怎么考虑这个事情的呢?一个理论体系能长期存在,往往有其狡黠之处,对于因果律,佛系有修订bug的地方,他们说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汝安能如是否?意思就是要想得开,放得下。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不拘泥于结果的好坏,只注重过程的精进与否。

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我一生都在追寻更好的思维模型。我坚决不同意,哪里有什么更好的思维模型,每一种思维模型都有其价值,唯善用而已。

他们说要:

要找到一个简单、基本的道理;

要非常严格的按照这个道理去行事。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以终为始

要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纠偏,直到达成目标

- The End -

? COPYRIGNT 2017

〈壹本生活志〉

你得进来,才知道有多精彩。

即使现在的一切都还显得单薄,

但是你我都见识过积累的力量。

来一起构建自己的持续收入吧!

? 请关注后发私信联系壹本君(?˙?˙?)

- 我们都在,就等你了…… -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