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吃出肝衰竭死亡?不用过度担心,这是超剂量使用惹的祸

27岁研究生吃感冒药吃出急性肝衰竭死亡?

据媒体报道,日前,南京一位27岁经管专业研究生小张(化名)“感冒”后自购感冒药服用,导致急性肝衰竭死亡。

小张因"高热7天,伴腹泻5天 "就诊。就诊是,医生发现小张严重肥胖,呈急性病容,皮肤有明显黄疸,呼吸急促。

经过血液检查发现小张存在骨骼肌溶解、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追问病史,小张称自己重度肥胖,体重达125公斤,并有脂肪肝,平常肝功能就有异常。这次出现发烧后,自购感冒药服用。因为自己肥胖,为了获得更好疗效,吃药时剂量都加倍。服药后比病情未见好转,就买了几种感冒药(经室友证实,有一大堆),混着轮番吃。

经过综合分析,医生考虑小张是因超剂量服用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在诊疗过程中小张病情迅速恶化,虽然经积极抢救,甚至做了肝移植的准备,终因病情严重,救治无效在入院后第七天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世界上最常用的感冒、退热药

虽然没有进行尸检,死因不能完全明确。但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小张之死高度符合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的爆发性肝衰竭。

对乙酰氨基酚,国内也称扑热息痛,常单独或者与其他药物成分组成复方使用。具体药品包括:

处方止痛药:与鸦片类或非鸦片类中枢止痛药组成处方止痛药,用于一些中重度疼痛。比如,氨酚氢可酮、氨酚曲马多。

非处方止痛药:单独或作为复方成分广泛用于各种轻中度疼痛。比如,单独组分的芬必得?酚咖片,与肌松剂组成的复方氯唑沙宗,还添加到一些止痛中成药,比如,腰息痛(还含有草乌、何首乌等多种毒性草药成分)等。

非处方退烧、感冒、止咳药

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片、泰诺林等。

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像常见的快克、感康、百服宁等。大多数中成药感冒药中也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比如,三九感冒灵、维C银翘片等。

很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止咳药也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氨酚麻美片。

另外一些药物中也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比如,催眠药氨酚巴妥片。

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范围内最常用的药物。

我国国家药监局CFDA官网上,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批文高达近3000份。

对乙酰氨基酚,世界上最安全的止痛、退热药

如此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怎么会这么“毒”?

任何药物都有可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只要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指导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不但不“毒”,相反,还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药物之一。

甚至,它还因此获得WHO和美国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推荐为6个月以下(3个月以上)婴儿使用的唯一退热药。

过量才是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之源

健康人在规定剂量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安全的。但是,超过治疗剂量使用却存在潜在的肝毒性。严重的可以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爆发性肝衰竭,以及死亡。

从上世纪末开始,超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问题引起医学界关注。研究发现,超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造成的肝衰竭占到全美国肝衰竭病人的一半。因此,FDA在2011年1月规定,处方止痛药中单剂对乙酰氨基酚最大剂量不能超过325毫克(此前一直是500毫克),2014年1月从市场上撤出所有不合规处方止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在肝脏代谢。

治疗剂量下,约85%的对乙酰氨基酚经硫酸化和葡糖醛酸化后通过肾脏排泄。

与肝毒性相关的是第三条代谢途径:约10%的药物氧化成具有活性的中间体N-乙酰 - 对苯醌亚胺(NAPQI )。后者与谷胱甘肽结合成无毒的半胱氨酸和巯基代谢物。

肝脏细胞色素2E1是负责这种氧化作用主要的细胞色素p450(CYP)酶。

健康人,服用治疗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并不会产生不良作用,是安全的。

肝脏损害发生在超过治疗剂量(每天> 4 g),达到中毒剂量(每天超过10克)时。

超过治疗剂量时,对乙酰氨基酚第一种代谢途径趋于饱和,药物更多经过第2、3条途径代谢。其中,更多药物被氧化成NAPQI,如果剂量进一步加大,NAPQI持续产生,最终导致谷胱甘肽的耗竭。

一旦谷胱甘肽储存被消耗约70%,NAPQI就与细胞蛋白结合并导致细胞损伤。

谷胱甘肽耗尽,以及其他的系列反应一起决定肝脏细胞的恢复或死亡,是否产生肝毒性,以及肝损害的程度。

最严重的情况下,大量肝细胞死亡,导致爆发性肝衰竭,有的需要紧急肝脏移植才可能挽救生命,有的会很快致死。

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边际

可见,剂量决定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的超剂量使用,可以发生于误服或故意大量服用;也可以发生于单次超剂量使用,或多次反复服用剂量累积所致。

为了表述简便,以下仅介绍成年人的使用剂量。

作为感冒药,单片药物含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超过250毫克,成年人每次最多服用2片,每天最多2次。这样,每天总剂量不超过1克。

作为退热药使用,每片不超过500毫克,每天最多4次。这样,每天总剂量也不会超过2克。

用于中重度疼痛的处方止痛药中,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最多500毫克(国内),每次最多不超过2片,每天最多不超过4次。这样,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4克。

就是说,目前的药品使用指导中,成年人,每天最大治疗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不会超过4克

对乙酰氨基酚使用的安全剂量边际在哪里呢?

研究发现,成人单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超过7.5 g(接近每日治疗剂量的2倍)才会具有潜在肝毒性。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健康成人每天摄入量高达8 g,连续 3天,都没有发现任何肝脏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产生肝毒性,需要引起医疗关注的剂量是多少呢?

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专家建议是:

成人和6岁以上的儿童,在8小时内意外急性摄入至少10 g或200 mg / kg;

成人和6岁以上儿童重复服用,在单个24小时内至少10 g或200 mg / kg;

或每24小时,6 g或150 mg / kg,连续48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可能产生肝脏毒性,需要进入医疗机构接受评估和观察。

可见,健康人只有在超过最大治疗剂量至少2倍到2.5倍以上时,才会产生肝脏毒性。因此,对乙酰氨基酚具有非常高的安全边际。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危险因素

1.超剂量。对于健康人来说,不遵守医嘱或药品说明书指导,无论故意还是非故意,超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造成肝损害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新闻中的小张之所以超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就是故意(因为自己体重大,故意加倍服用),和非故意(不知道不同的感冒药内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重复服用)超剂量使用的结果。

因此,在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感冒药时,必须严格遵守医嘱,或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

切记,不可自作主张随意加大药量;更要避免重复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

这一点,在我国尤其应该小心。因为,如上文所述,我国药物市场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种类繁杂,包括一般人认为“没有毒副作用”的中成药中都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特别容易引发重复误服。

2.肝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者肝脏原本脆弱,容易受到损害。肝功能不良也会减慢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对健康人对乙酰氨基酚的半衰期为2~2.5小时,功能障碍时可以加倍。同等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对肝功能不良者来说相当于剂量加倍。

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应该尽量避免对乙酰氨基酚等存在肝损害的药物。必要时改用非肝脏代谢的药物,比如布洛芬等。

新闻中,小张的重度肥胖及因此带来的脂肪肝肝功能障碍,也是这次不幸事件的重要因素。

3.酗酒。除了乙醇脱氢酶,酒精在肝脏也可以经由细胞色素2E1酶分解。长期喝酒会诱导这种酶活性升高,这也是酒量可以练大的原因之一。

这样,饮酒者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肝脏毒性的代谢途径活跃,因而更容易产生肝毒性。

长期喝酒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就应该特别小心。


4.长期服用异烟肼等肝损害药物。异烟肼也像酒精一样,可以诱导细胞色素2E1酶升高,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损害性。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指导建议,退烧、感冒药中普遍存在的对乙酰氨基酚是安全的。

避免过量使用,就可以避免对乙酰氨基酚带来的肝脏损害。

在药物品牌混乱的我国,注意不要混服多种感冒药,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