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是怎么回事?

知识点:“踢猫效应”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心理学效应。其具体表现就是因泄愤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泄愤对象一般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

有一个故事大家恐怕都听过:小学校长受了气,就拿手下的教师出气;老师生气后,就拿学生出气了;学生觉得很委屈,就回家找茬打自己的弟弟;弟弟最后实在无处发泄了,看见家里的小花猫,就一脚把猫踢开:“我之所以这么倒霉,原来都是因为碰见你啊!”可怜的小猫什么错事也没做,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家称为“踢猫效应”。

这种心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情绪拥有信号功能和组织功能,正性情绪可以传染,负性情绪一样也可以传染,而且像瘟疫一样传播。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愉快的刺激通常来自外部,而不愉快的刺激是内外兼有,内部的病痛、疲倦和外来的侵犯都可以让人不高兴。负性情绪相对于正性情绪而言,紧张度较高。实验证明,不愉快和紧张的强度越高,对认知操作的干扰越大。例如,痛苦具有中上程度的紧张和冲动性,紧张后带来抑制,冲动则破坏皮质的优势。这对操作均提供不利的背景。

当人的情绪变坏的时候,对手头事件的操作就会受到影响,心中积攒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过一定界限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向外发泄了。在潜意识当中,人类总是会不自觉地向比自己弱势的群体发泄。这或许是进化的结果,因为在黑猩猩、恒河猴甚至更低级的狗、猫、鼠中都发现过类似的现象。

踢猫效应在人类当中尤为常见,经典的文学形象阿Q,就是在被财主和假洋鬼子欺负了之后,到处找不如自己的人发泄。没想到不但打不过王胡,因为肚子饿连不如自己的小D也打不过。最后只好欺负小尼姑,然后就“十分得意地笑了”。可见,欺负更弱者是很多弱者的常见发泄手段。

其实,“踢猫”并不能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反而会伤害他人,怎么办呢?古人教导我们要克己复礼,遇事从容,与人为善,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分析,逐渐使愤怒消退,要心态平和,懂得容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