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写好故事之间只差这本书


文/白若狐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在这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这种错误的认知让很多渴望成为作家的人,在创作的初期,遇到些许困难便放弃了写作。

有强烈的文字表达欲望固然是好事,但写作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仅凭一时的写作热情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它还需要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需要不间断的阅读和思考,需要具备稳定的情绪和心态,更需要长久的努力和坚持。

不过,如果你只是想写出一个好故事,那也是有可能的。只要在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正确的写作方法进行刻意练习。

来自美国的艾丽斯·马蒂森便是这样一位老师。艾丽斯·马蒂森是美国英语界小小说最高荣誉“小推车奖”得主、《纽约客》 《纽约时报》撰稿人,同时也是美国知名的写作课的讲师,这双重身份,使得她非常了解写作者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她将自己22年来小说创作和写作课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在这本书中,艾丽斯·马蒂森告诉你:关于写作这件事,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这些专业性的指导建议非常实用且具有文学性,亦有深度和广度,并不似理论专著那样枯燥乏味,反而趣味十足。

在此,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创作小说的几个技巧。

一,在创作小说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列故事大纲

在写小说之前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想要创作的究竟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进行准备工作。

如果是短篇小说,就要有足够的事件支撑,而最后一个事件必须要有足够的确定性,得像一个“结尾”才行。值得注意的是,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但也不能让读者一眼就看穿结局,得让他们始终带着兴致阅读下去。

比起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就麻烦得多,它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个事件来支撑,任务艰巨不说,而且还难保头脑的清醒、主线的清晰。而这就需要作家在创作之前先列好故事大纲。

怎样列故事大纲呢?

作家一般都会先构思主要情节,比如一桩罪案、一场事故或一次误会等。

接下来便有两种选择:一是以主要情节为原点,想想它能引发怎样的次要情节;二是以主要情节为终点,想想什么样的次要情节能导致这种结局。

有些写作者可能会认为故事大纲过于理性,会对小说创作形成束缚。其实不然,故事大纲是始终处于变化中的,它极具灵活性。

因为长篇小说作家的创作过程往往是无序、复杂的,所以作家要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时进行内容的调整、增添或更改。

2.做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扩展阅读

作家若想构思更多的故事情节,且避免在所写的专业领域露怯,就需要在动笔之前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扩展阅读。

比如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在准备创作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时,为了精准塑造出四十多年前的年轻男医生形象,她在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之后,还广泛阅读了当时所有的医学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她把感兴趣的内容统统记录了下来,甚至连当时医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全都记在了创作笔记里,尽管她并不确信这些内容是否用得到。

事实证明,正是乔治·艾略特这些准备,才使得她笔下的利德盖特医生深入人心,而她的这部作品直到今日,仍被人们所熟知。


二,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自由创作但别忽略常识

写作需要臆测、直觉和想象,但好作品不仅仅源自作家思维里那些虽然重要但却未经整理的好点子,它还要符合常识逻辑。否则,这样的作品不仅杂乱无章、令人费解,甚至还会自相矛盾。

所以,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妨卸下心防,身心放松,不受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不理会来自他人抑或自身的批评,先放任想法倾泻而出、自由挥洒,然后再用理性梳理调整,如此反复即可。

2.合理利用巧合

现实生活中的巧合总是来得毫无预警。而艺术作品中的巧合往往在事情发生以前就有预兆,也不会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感觉。

关于巧合的定义,第三版的《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解释为:“同时发生的事件或情况,具有合理性和关联性,但是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合理运用巧合呢?

1)不能依靠巧合来化解难题或改变故事走向,否则会显得不可信。

2)先发制人,以巧合作为故事的开头,继而引发之后的情节。

3)创建群体。

4)把故事设置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将巧合融入滑稽的场景中,以淡化离奇性。

3.让人物行动起来

我们在阅读经典小说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故事都百转千回、引人入胜,故事中的人物也大都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无论短篇还是长篇,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过多的笔墨只描述人物的思考和感受,而是让他们用自己语言或者行为方式展现出来。

为了表现人物最真实的特质,作家就要给人物制造麻烦和冲突,有的作家为了让故事更具有吸引力,不断地让人物身陷困境、饱经沧桑,结果过犹不及、漏洞百出,而有的作家又过度呵护笔下的人物,不忍心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人物受苦受难,忍不住为他们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其主动性。

所以,作家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于感情用事或有违常理地进行创作。而是让故事中的人物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走向,这样的故事才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

三,如何通过修改使其更加完善?

鲁迅先生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由此可见,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那么,该如何改呢?

1)从陌生人的角度客观看待自己的作品。

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人,非常自信地认定这份作品没有问题,然后随意地去读,从而找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

如果实在难以转换角度,不妨穿上自己平时不穿的衣服,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成另外一个人,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慢慢读,慢慢改。

2)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修改,时间越长越好。

3)把修改过后的作品在电脑上重新输入一遍。

这个阶段的主要修改目标着重在字句上,所以千万不要图省事,直接复制粘贴,而是要耐着性子将改过的作品在电脑上再重新输入一遍。

之所以这样做,则是因为在重新敲击键盘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调动起我们潜意识里的理性功能,从而让我们突然发现某些需要修改的小地方。

4)将文稿打印出来大声朗读几遍。

也许你会觉得改写和完善的过程太过枯燥乏味,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请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修改不仅是写作的本质,也是对我们写作心态的考验。

只要熬过这个过程,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你会打心眼里感激曾经的你还好没有放弃,而那种品尝到甘甜果实的快乐心情亦是无法比拟的。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其他写作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尤其是女性写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艾丽斯·马蒂森的这本《写作课》不妨找来仔细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