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没有比这年头更艰难了,新时代育儿之路该怎么走?

原创 | 发愤的草莓

前不久,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参加了《奇葩大会》,说到“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指出一个很重要、又常被忽略的问题——原生家庭塑造了下一代现在的样子。



节目一出,让人愈发觉得,育儿是件诚惶诚恐的事情。

几年前,当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孩突然加入生活,如一夜之间早生华发。前一秒还是青春无敌的美少女,后一秒变成妈妈,大大咧咧向前冲。

身上的担子像棉花泡的水一样,变得沉重。

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任你书写,你用什么样的笔墨,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都说,以前童年被如何对待,现在就会如何对待孩子。

作为父母,你自然很担心,会不会有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合时宜,往下一代传递。

不能一味照搬父母的路子,新时代父母的育儿之路,又该怎么走?


01

现在一群妈妈坐下来讨论,跑不掉要说吃饭的问题。

“哎呀,儿子只吃菜,不吃饭,怎么说都不听。”

“别说了,我女儿一吃饭就到处跑,只能在后面猛追。”

“你们还好,我孩子每顿只扒几口,然后玩玩具去,管都管不住,跟仙女一样!”

一两个孩子尚且这么费事,上上一辈生六七个孩子,怎么受得了?

拿吃饭的事去问上一辈,只看到摇头——他们的父母,何曾愁过这样的事?

他们说,小时候都没啥东西吃,看到一碗粿条汤,两眼发光,支支吾吾跟他们的父母说了半天,才拿到五毛钱吃上一碗,还没吃饱,也不敢再提什么。

近30年,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如“箭”跑(不是弓箭的箭,是火箭的箭)。历史上从未像现在这么稳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止100倍。

再加上,8090后的小家庭模式常是4+2+1或4+2+2,那个1或2代表孩子。

也就是说,至少6个人围着孩子转。六重呵护,要啥有啥。

物质环境极度满足,零食伸手就能拿到,孩子都不知道“饿”是什么感觉,吃饭当然不稀罕。

如同阳光和空气环绕身边,我们却经常忽略那样。长期顺风顺水,物质极大满足,孩子们容易忘记当下生活的可贵,变得奢求享受,不懂珍惜。

这更需要家长花费心思,抓机会助推孩子成长。

环境变了,另一个更重大的影响是,价值观跟前辈们离得更远。

朋友向往多彩生活,一直无法理解父母,为啥一天到晚唠叨不休,让他呆在事业单位。

那是不知道,父母生于五六十年代,出生遇到紧张年,读书遇到文革年,毕业遇到下乡年,转干遇到文凭年,结婚到晚婚年,生娃遇到独孩年......

曾经的生活有点动荡,当然渴望大锅饭。一成不变的生活,顺顺利利过下来,父母认为挺好。

但下一代可能不吃这套,小时生活平稳,长大更渴求变化,喜欢拥抱不确定性。

对一眼看到老的生活,反而心存恐惧,觉得那叫“25岁已死,75岁才埋”。

别忘了,他们还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以前孩子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得问家长,现在孩子直接问“小度在家”就行。

我们上一辈的小时候,家里有个收音机就了不起了,父母和身边人告诉什么,才知道有什么。现在孩子想知道啥,你拦都拦不住,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学坏,要盯紧点。

当然,三天两头看到新事物,他们也更热衷尝鲜。

网上各类价值观的涌入,也冲突家庭教育。他们懂得摆摆手,那种“老子说了才算”滚一边去。

如此一来,很难用老辈人的教育模式。在我们身上应验的教育方式,在孩子们身上不一定奏效。

好吧,当你开始采用新式教育法,又面临尴尬。

和以前不同,现代女性多有工作,即使全职在家,也有要忙的事业。

家庭是“双职工”模式,意味着需要长辈帮忙带娃(变相“啃老”),至少在孩子3岁之前是少不了的。

无法全程带娃,很多情况下没有话事权,多得由着长辈——谁让我们离不开父母帮忙呢。

比如,孩子们吃饭时拖拖拉拉,吃一半跑去玩玩具。小夫妻想把饭桌上的食物收起来,饿他两下,自尝其果。

结果,老人看不下去,要么直接拿勺子喂,要么两餐中间弄水果给孙子。老人家看不惯你的那套方法,对孙辈狠不下心。

别看孩子年龄小,察言观色能力不可小觑,知道老人是大靠山。

你说:“当年没见你像疼孙子这样疼我?”老人回答:“对孙子跟对儿子能一样吗?”

更怕的是那句:“我们也是这样把你拉扯大,不是好好的吗?”

傻眼了。


02

开汽车上路前必须考驾照,育儿也得有“证”才行。

只不过育儿证是父母给自己发的,拿到什么程度,看自我修炼。

现代环境不同以往,无法将儿时记忆作为育儿经验,必须先去翻书。

然而,有人说,看完育儿书,比没看时还糊涂。

有些育儿书观点是相对的,甚至连以为的“科学”都被颠覆。

很多书强调左右脑分工理论、“开发”多元智能,有的书已经明确指出,这些词的内涵被夸大或扭曲,是打着科学旗号的营销噱头,比如《聪明养育》。

有的书强调规则的重要性,提到可以适当打孩子, 主要是怕孩子对家规不够敬畏,将来走上社会容易闯祸,比如《爱与规则》;有的书强调自我决定论,和孩子的地位平等,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比如说《无条件养育》。



有的书提倡采用西方的Timeout暂停法惩罚孩子,有的书坚决抵制这样的家长行为,比如《自主教养》。

有的育儿书只谈畅销,压根没有标明适用年龄。

比如,有的方法讲得头头是道,但孩子十几个月语言沟通不畅时,书上讲的根本使不上劲。

而看完没用上,日子一长就忘。等到孩子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什么育儿知识都抛到九霄云外,开始大吼大叫。当初看书的时间打水漂。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育水平是不同,对他们采用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特别是0-6岁这段时间内。

慢慢地,发现育儿书应该分情况去看,有的书适用于3岁到6岁的阶段,有的书适用于应对6岁以上的孩子,有的书是偏向六岁以上的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你采用的方式方法有所区别。而大部分书籍是没有标明适用的年龄阶段。

有的育儿书只分享表面做法,而不谈背后的原理。

比如,很多书只是教家长在什么场景下具体该怎么做,看的时候激情澎湃,但真正遇到那个情况,你无法活学活用,把握不好那个“度”。


因为,不同孩子同样一个行为,诱因不同。

就像我们身体发烧,那只是一个表象,引发原因是身体内部哪里发炎,或者是有病毒入侵,发烧只是机体作出的反应,单纯压制发烧是不妥的。

如果一本育儿书,只是讲孩子看起来挺成功,家长分享“how to”私家经验,这些经验可否照搬照抄呢?要掂量掂量,很多我们复制不了。

看得越多,越发糊涂。看完是一回事,执行时慌了神。

于是你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育儿书更加科学,内容具备权威,如何不再如履薄冰,踏上育儿之路。


03

看书多容易糊涂,被观点搅乱,但不应该因噎废食,啥书都不看。

正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像和别人一起去登雪山,别人探索过一条路,说那里不能去,自己可以长个心眼。

看了一堆书之后,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也不赖。

记得住,说得出,才可能用得上。

在花了200多个小时翻了60本育儿书之后,为你分享三点。

第一,“18年后,希望听到别人怎样评价你的孩子?”(设置目标)

面对孩子的某个行为,不知道怎样处理,往往是你没有制定育儿目标。

有目标之后,犹豫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让孩子靠近这个目标?

从中国的传统来说,养孩子最终目的是养老,类似一种债务关系。

小的时候,父母不断养你,是放债,等你长大了,就得还债。所以,上上一辈养孩子,很少去思考什么目标,能为我养老送终就行。

当然,越来越多家长思想开明,加上经济许可,养孩子越来越像情感需求和人生体验而已。

所以,你是否曾经跟伴侣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我俩到底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都说投胎是项技术活,不是说着玩。普天底下的孩子都拿着“子宫彩票”。

假使生在特别重视教育的家庭当中,他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助推力——原生家庭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育儿目标考验家长私心,是为养老着想,还是为孩子前途着想?

若家长希望把孩子一直绑在身边,言听计从,大可以从小施以“集权型教育”。

曾经有个心理实验是这样的。把香蕉放一只幼龄大猩猩面前,只要它一碰就会被打,到后来它也忘了为什么,总之看到香蕉就不敢碰——因为从小就被这样勒令着。

“集权型教育”下的孩子,像那只大猩猩,不自知,旁人才读懂残忍。

家长说什么,孩子听什么,父母“省力”——以后孩子能乖乖回到身边来工作,哪怕那个工作孩子不喜欢。

“民主型教育”的家庭,还会被他们笑话。因为那些孩子长大之后,可能飞得远远的,去海外留学当精英,寻找自己热爱的生活模式,却无法常年陪伴父母。

当然,大多数家庭没有走极端,更多是处于“集权型教育”和“民主型教育”的中间地带。

现在,你可以设置育儿目标,简单的方法是,自问一句:“18年后,我希望听到别人怎样评价我的孩子?”,从而写下10个词。

比如,强壮、睿智、理性、善良、知足、一专、多能、大方、宽容、 自信、身体健康 、独立、追求成长、有责任心、热爱阅读、不抱怨、睿智、有共情力、有创造力,等等这样的词都可以。

接着,将10个形容词转换成“画面”,写出未来你想看到的场景,最好能有视、听、嗅、触、味五觉。

比如“热爱阅读”这个词,你可以想象成这样——孩子们喜欢看书,总是缠着买,闲下来就喜欢翻看我柜子里高深的书籍,两眼乌溜溜地问:“妈妈,这是讲什么的?”每个周末都约定2小时,在书房里倚窗而坐,闻吸着淡香的油墨味,一起静静看书,或者呷一口普洱茶,在淳厚浓郁的口感中,各自分享最近读的好书。

第二,孩子的每一次“犯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刚柔并济)

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特别是母亲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从孩子在子宫时,我们已经建立联系。不是说每一个妈妈都是孩子的脑残粉?

现在的高知父母都重视孩子教育,重视陪伴时间,一般来说,孩子不缺爱。

关键是,这种爱如何正确传递。

孩子小时候好奇心强,或是某个敏感期到来,看到什么都喜欢摸一摸,一开始不知道哪里容易惹麻烦。比如打翻一碗汤,他们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家长心里会燃起一堆怒火。

看似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路上,囿于大脑发育局限出现的情况。

大脑前额叶皮层,能帮助人分析、判断、规划目标、整合信息,可惜却要到20多岁才发育成熟!孩子“犯错”,是必然,也是正常的。要相信——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可以转成一次成长的机会。

有这个理念,每当宝宝“犯错”,家长要“窃喜”才对,庆幸孩子又能学到新道理。哪怕没那么开心,至少不会太失落,不会随随便便怒吼,把解决问题的初衷忘掉。

遇到“问题”不一概而论,只要不影响或危害人,都可以慢慢来。

先挖掘根源是什么,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再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从根源思考应对策略。

比如,同样是不洗澡这个问题。有的因为孩子觉得水温太烫,有的因为孩子讨厌水溅到眼睛里,有的是因为父母洗得不舒服,有的是怕错过精彩的动画片。但宝宝限于语言能力,无法充分表达想法,所以每到洗澡就各种哭闹,各种不配合。

于此,同样的现象之下,对应不同的解决方法。

当你理解了他的需求,先说出来,至少不会让他委屈。

想了解儿童的不同年龄特点,像《伯克毕业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内容、《发展心理学》都值得一读。

至于应对策略,记得某早教app创始人从100本书总结了1张“企鹅图”,将10条必知的金科玉律汇总成框架,易记易用,精准到位,不妨参考。

第三,对孩子的影响再大,也就前12年专属父母(杠杆效应)

最近,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火爆朋友圈,她的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提到,早年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 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 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 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 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 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而早年生活中,前12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尚且比较大,因为孩子需要依靠家长照顾,而12岁往后,孩子身边的朋友影响要远远超过家长。

所以,前12年是特别有“杠杆效应”的阶段。如同阿基米德有那个支点,在支点的一边使很小的力,就能撬动一个更大的世界。

每投入1分钟,在未来的回报是10倍——所有的努力都会让父母受益。

由于12年的时间有限,不妨在陪孩子上选择具有“杠杆效应”的做法。

什么做法具有杠杆效应?我这么看——

3岁前,重视语言。因为这阶段是语言敏感期,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得好,说明父母平时在家里唠叨得多,建立的心理联系更密切。

语言与思维又是姐妹的,语言能力好,能准确描述感受,排解情绪,也更容易用语言理性思考。

6岁前,重视性格。帮孩子树立认知价值观,养成若干个好习惯,想办法将好习惯变成内驱力的推动,这才是自动自觉做事的关键。

从孩子出生开始,每天睡前30分钟持续“亲子阅读”,再通过主题拓展,延伸多种亲子玩法。

重视反省智力,通过经历大事小事,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学会自控和延迟满足,这是未来不断追求成长的根基。

(PS:哈佛认知心理学家 Perkins 提出的可学习智力理论,第一类叫做神经智力,即智商,第二类叫经验智力,即熟能生巧,第三类叫做反省智力。)

杠杆效应的做法也许还有不少,欢迎你补充。

现在的父母带娃,早已不是“一生生一窝,大的带小的,若是不听话,皮带身上加”的时代。怎样高质量育儿,成了新的课题。

如果世界上的事情分为简单、复杂、超级复杂三类,育儿绝对属于第3种。

像玄学,又像杂乱线团。科学的做法能大概率保证方向不偏,但不能保证一定达到世俗期望的高度。

也许孩子并没有成为什么超级学霸,没有成为什么社会精英,只是一个平庸的普通的人。而你又付出大量青春和心血。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渐行渐远,从曾经对你百般依恋,到展翅高飞,走向新生活,某一瞬间也会让你内心空落落。

所以,育儿要有佛系心态,能举起,也能放下。


很喜欢那句话,孩子是父母的软肋,也是盔甲。

说到孩子,总会戳中父母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也会让为人父母者出奇地坚强。

聪明的家长不是全部精力投在孩子身上,而是享受和新生命携手成长的惊喜,并在育儿的路上把自己雕琢一番。

聊一聊:育儿路上,你有什么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