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少林武当能成为名门大派?揭秘真实的传统武术门派与实战

编者按:最近有一位一直关注传统武术历史与发展的朋友,在看了冷兵器研究所的《那么多厉害武功失传,真是因为师傅“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越古老的功夫越厉害?》《俄罗斯网红徒手打断枯树!女性的格斗能力到底强不强?》《大内高手什么的都是胡扯!嘉庆皇帝差点被厨子用菜刀干掉?》等相关文章之后,关于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以及实战等方面,有很多话想说。今天特意发表其文章,以便达到这位朋友所说的“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于武术传承的问题,关键在于实用性。明末清初是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比如形意拳的创始人姬际可先生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之后,涌现出一批大师级人物,董海川、杨露禅、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王芗斋、刘百川、徐矮师、杜心五等等。战乱年代,防身自卫的客观需求很普遍,而和平时期,自卫的需求和对打的机会就自然少了,武术技击没机会用了,对大多数人而言,练武成了白耽误时间的活动。

▲杜心五先生

▲王芗斋先生

传统武术失去实用的机会,这恐怕是很多武艺失传最根本的原因。面对这个问题,很多门派也都怕自己失传。于是,为了多教出更好的学生,有许多老师学生间都是朋友相称,并不行拜师礼,教员认真教,学员以弟子身份尊敬教员。过去练武的人多,也不至于严格到分毫不差的传男不传女。经常是某一门派入门前三的徒弟,往往准备将来接手掌门职位,管的比较严。入门晚的徒弟,管的不那么严,除了本门武功之外,又去向其他门派学习,学了更大范围的武艺,自己有了新的体会,没准战斗力更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一个门派在一个地区传承三四代之后,就开枝散叶,具备一定普及率,也没有太严格的门派组织了。很多新的武艺,也就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传承中,被发展出来。那些流传久远的门派,自然在传承中一次次吸收了其他武术流派的长处,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技战术体系,得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至于古老的拳谱有多大战斗力,还得看历代练习者的训练水平。比如说,自然门的武艺,在徐矮师、杜心五先生时期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影响力。

对于门派而言,我们当前能看到的门派组织形式,基本是在明清发展成形、稳定下来的。再久远,很难考证当年的门派是怎么组织的管理的。但有一点很明确,那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广大人民群众想练武,先得确保自己不挨饿。比如,借助农闲时间练。李洛能先生离开河北家乡,去山西学习形意拳,就是在老师家附近租了点耕地和住房,白天务农,干完活去学武艺。对于我国古代的老百姓,这应该是最常见的习武方式了。古代的门派规则、体制,也要大量针对于就近务农的练武者,也会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松散到相对严密的发展过程。

再比如,某个门派尊奉一位先贤为始祖,其实是从实用性出发,为了有利于本门派的团结和弟子们的向心力。比如少林武当,本身就来自宗教组织,组织体系比其他门派发展得更成熟、更庞大。因而这两派具有更多更稳定的人员,训练有更多的场地、经费,更多高水平的陪练。同时,寺庙道观丰厚的宗教活动与田产收入,也为和尚道士们练武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总之,在诸多武术流派里要想更有影响力号召力,是要有组织体制做基础的。

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例,广阔的田产和宗教活动收入为僧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水平,可以专心练武,现成的佛教管理体制,使得习武僧人再多也可以有效管理,确保组织人员的稳定性,有序性。

我国有很多地区都是武术之乡,人民群众习武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常有家族传承的武艺出现。比如爷爷学好了功夫,教了爸爸,并把爸爸介绍到自己的老师、师兄弟、朋友那里学武,爸爸除了本门武术,又学了其他流派的武术,教给孙子,孙子又进一步多学其他流派的功夫,吸收进家传武术里来。几代人下来,这一家人的武术体系就会比较完善了。同时,这一家人,可能还会教周边地区的习武者,也可能还不断的从周边的武术练习者那里学。这种传承范围比较小,仅限家人、亲友、乡邻,年头也未必有多久。这些叫不上名字的武术流派,在我国也有许许多多,还常常具有惊艳的战斗力。

别以为女生就好糊弄。只练了几个月女子防身术的女生,那是没什么战斗力,真碰见个刻苦训练出来的女运动员你试试。战斗力、抗击打能力不在乎你是谁、是男是女,而在于你练了什么,练了多少。

▲MMA比赛,这两位女选手的肌肉比大多数男士的肌肉都发达吧。在目前商业运作比较成熟的赛事里,MMA对各种战斗技法的限制是最少的,最接近马路边动手或者徒手战场厮杀。起腿者目前形势不妙,看双方下一步的变化吧

如果再戴上拳套,擒拿技术就很少有机会用了,摔法也受影响,拳腿成了最常见的攻击手段。相比于男生,女生上半身对拳腿的抗击打有先天短板,但也不能一点都不练。

我国历史上的武术到底是什么样子,真打起来是什么效果?请大家不要考虑各著名的武侠小说里的内容,反倒是《水浒传》更真实,更贴近实战,有现实战斗意义。施耐庵明显是练过武术,真和人动过手的。他对武术的了解,远非著名武侠小说的作者可以比拟。

《水浒传》里像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过程,本身就是林冲用很简单的动作,抓住机会取胜了。其间林冲观察对手,观察全局态势,发现机会,显示出他丰富的经验和远超对手的武艺。简单、准确、轻松,估计施耐庵自己也有不少与人对打的经验。这比著名武侠小说里各种练好了就包打天下、高大上的功夫,要实用得多、真实得多。

最后要说下,对于身高体重问题。

▲老辈散打运动员邢志杰,已当教练多年,个子不高,胜率很高,当年曾有过连续百场胜利的记录

▲泰森和柳海龙,你们俩打一场,这规则该怎么制定才公平呢

拳王邹市明先生看上去肌肉并不是像健美运动员那样肌肉发达,但邹市明抗击打还是很不错的,没少练抗击打。动不动拳腿棒子就往胸口上打,肌肉围度是容易下降的。肌肉看着不雄伟了,但抗打能力显著提高了。邹市明单一一拳看似并不重,那是人家有意节省体力,好进行持久战。邹市明很少KO别人,也很少被KO,主要都是在运动战,持久战中不断打中对手得分,最终以点数取胜。邹市明这一比赛套路,取得了很高胜率,才当上拳王。这一比赛套路,是他的老师张老先生,针对邹市明的自身条件技术特点,为邹市明规划的,很有效。邹市明败于木村翔的比赛中,邹市明被KO前,点数大幅度领先,就是例证。

▲黑色短裤为柳海龙,他的肌肉轮廓线同样不是特别丰满。一味地按照健美的标准练肌肉,对战斗力有害无益

▲现役运动员邱建良,单纯地用肌肉维度来衡量,他并不拔尖,但武术技击和健美是两个概念,健美运动员可用不着练抗击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小羊爱往山上跑,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