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有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第一个版本是:重耳掌权后赏赐了很多在他落难时对他有帮助的人,却把介子推给忘了,于是介子推一气之下就带着母亲到深山里,重耳这才想起来介子推,想放火烧山把他引出来,没想到介子推跟母亲宁死也不出来。

第二个版本是:重耳掌权后想重赏介子推,但是介子推淡泊名利,觉得忠君爱国是理所应当的,拒绝接受赏赐,后来带母亲进山是为了隐居。后面重耳放火烧山的情节与第一版本是一样的。

那么,哪个版本是对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介子推与晋文公之间的故事吧。

公元前655 年,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辗转八个诸侯国,而作为随从的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历尽艰辛万苦。

一次,流亡途中,重耳等人早已没了粮食,饥饿难忍,介子推却从自己大腿上割肉一块,,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不过在之后的赶路中,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接下来的故事,就与上面所提到的一样,出现两个版本了。

我们来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里记载介子推与其母亲的一段对话:“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从对话中可知,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

可见,第二个版本比较符合介子推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件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又缺乏详细的文字史料记载,人物和事情早已模糊不清,谁能确定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至于想要哪个版本,还要取决于你准备将这个故事讲给谁听,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实际上,重耳放火烧山的情节出自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晋文公曾亲自去深山寻找介子推,遍寻不见,听从臣属之计,纵火烧山,欲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决意不出,任大火三日,最后母子相抱,被焚死于枯柳之下。

有学者研究后发现,该情节可能是后人渲染的。

但是,介子推隐居而死于深山,确有其事。

像介子推这种功成身退、不求封赏、洁身自好、宁死不俗的气节,历来被后世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