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年前的今天,不愿当国家主席的国民党开国元老吴稚晖出生

【1865年3月25日】153年前的今天,不愿当国家主席的国民党开国元老吴稚晖出生

吴稚晖(1865年3月25日-1953年10月30日),江苏武进人,原名吴敬恒。

【苏报案的”假告密者“】

1865年3月25日,吴稚晖出生于江苏武进,原名吴敬恒。1891年(26岁),考中举人。1898年(33岁),到南洋公学任教。1903年,在《苏报》撰文抨击清廷,痛骂当时执政的慈禧太后是“娼妓淫妇”。

1903年初,全国普遍爆发的学潮,《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等撰稿人,发表邹容《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成为国内反清革命舆论的重要阵地。清政府要求关闭《苏报》,从而引发苏报案。当时有人以为吴稚晖是告密者。

1904年5月21日,经过会审轻判,邹容监禁二年,章太炎监禁三年。“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论罪被政府告上法庭的报案。也开了近代革命派报刊为唤起舆论而无所顾忌、放言激烈的办报风气。《苏报》案发后,吴稚晖经香港去伦敦。

【推行国语注音的大佬】

1905年冬,参加同盟会。1906年,在巴黎参与组织世界社,1907年刊行《新世纪》周刊及《世界画刊》,鼓吹无政府主义。

1911年(46岁),辛亥革命后,多从事文化运动。1913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提倡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他积极推行的“注音符号”,今天仍在台湾和华侨间通行。

(1909年,吴稚晖和孙中山在英国)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3年(48岁),参与孙中山发起的反袁世凯政权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欧洲。在这段时间,吴稚晖创办了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呼吁中国青年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如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因此得以出国留学。

1924年(59岁),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粥会。至今中华粥会仍在台湾运作,每月集会吃粥,以纪念吴稚晖。1925年,孙中山去世,吴稚晖国民党内部极右派西山会议派成员之一。

(1929年,孙中山移灵中山陵时,吴稚晖与国民党元老迎灵)

【不当国家主席的反共先锋】

1927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极力支持蒋介石“清党”,成为蒋介石的御用心腹智囊。在长达20多年的国共斗争中,吴稚晖一直扮演着积极反共的角色。

1943年(78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蒋介石力邀吴稚晖担任国家主席。吴稚晖推辞说:“我平常的衣服穿得很随便很简单,做元首要穿燕尾服、打领结领带,我觉得不自在;我脸长得很丑,不像一个大人物的模样;我这个人爱笑,看到什么会不自主地笑起来,哪天外国使节来递国书,会不由得笑起来,不雅。”

以后,吴稚晖也基于此“三不”,不任任何官职。

(位于台北的吴稚晖铜像)

【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人】

1946年,国民政府宣布结束训政阶段,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确立了《中华民国宪法》,吴稚晖担任制宪代表主席。吴稚晖亲手将《中华民国宪法》递交给蒋介石,这张照片被载入台湾历史教科书。因此,很多台湾人对他的印象是“制宪大老”。

1949年(84岁),蒋介石派专机“美龄号”将吴稚晖从广州接到台北。

(吴稚晖将《中华民国宪法》交给蒋介石)

【海葬金门的书法家】

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台北,享年89岁。蒋介石题词“痛失师表”。12月1日,按照遗嘱,蒋经国将他的遗骨用渔船运到金门,“葬于厦门南面海底”。

1954年,高达四米的吴稚晖铜像树立在台北,成为当时台北市地标之一。直到90年代,该铜像才被拆除移走。

吴稚晖精于小篆,与操隶书的胡汉民、楷书的谭延闿、草书的于右任,并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

(蒋经国(右)为吴稚晖主持海葬)

(吴稚晖书法:万古云霄一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