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中箭后还活蹦乱跳?说说古代弓箭的真正杀伤力

编者按:弓弩作为冷兵器时代远距离杀伤的主要武器,历来被古代军队所重视。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弓弩厉害到何种程度,实在缺乏一个直观的感觉。比如历史上往往更爱记载挽弓的等效力量,比某某大将能挽强弓二百石。我们不妨通过一些例子,看看战场上弓箭杀伤力到底如何。

一般来说,人体组织,就连最硬的骨头,其实都是相对脆弱的。所谓“人体最硬的牙釉质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说法”其实是个伪科普文。它列举的硬度是18世纪提出的划痕硬度,已经很不科学了。在这个数据中,牙釉质的硬度只有7~8,只相当于石英或黄玉,对抗硬一些的石头都费力。比如在考古中就经常发现古人类头骨或股骨上深深钉着石质和骨质箭头。

所以人类想仅靠身体硬抗金属箭头,哪怕是青铜箭头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弓箭的杀伤力如何,还与射中部位相关。如果射得准,一箭就能毙命。比如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发箭射李建成,一箭便射死建成。

那要射不中要害呢?古人也有办法,在箭头上涂毒!《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四回,金枪手徐宁、井木犴郝思文二人与方腊军遭遇,徐宁脖子上中了一枝药箭,不幸毒发而亡。历史上,坚守疏勒城的汉代名将耿恭就曾用毒箭狠狠教训了匈奴人。

当然,实际作战中,有个问题,那就是有铠甲与头盔的存在。所以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脑门中箭而不死的情况。毕竟颅骨是比较结实的,如果头盔发挥作用。箭头就不太容易能击穿颅骨了,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还有的可以继续指挥作战,甚至继续上阵砍人的。

比如,三国名将关羽是个中箭专业户,刮骨疗毒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关将军不止胳膊中箭,额头也挂过彩。水淹七军时关羽与庞德大战,被后者一箭射中额头。不过箭伤没有影响作战,那场战役的结局大家也知道,庞德和于禁都当了关羽的俘虏。

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王雄,在邙山大战中与北齐落雕都督斛律光对射,结果被射中额头。王雄当场并没有毙命,但是丧失了战斗力,抱着马脖子逃离战场。这位老将军年已五十八岁,受不起箭伤折磨,当晚可能因为箭创感染和流血过多,伤势过重而死。估计要是年轻点也就挺过去了。

而隋末农民军首领杜伏威攻略江南,被一名隋将射中额头。杜伏威是个少见的打仗不要命的主儿,指着那名隋将说:“不杀汝,我终不拔箭。”(事见《旧唐书》卷60《杜伏威传》),然后亲自驰马入阵冲杀,果然生擒敌将,让他亲手拨出箭,然后斩之。

张献忠雕像

张献忠与明军左良玉部作战,被明将罗岱射中额头,张献忠颇是勇悍,居然硬是驰马逃走。但是张献忠这家伙似乎一生和弓箭犯冲,后来他被清军穷追猛打,在盐亭凤凰坡被清兵一箭射得重伤,因为无法逃走被擒杀。清将孔有德与李定国大战,额头上中一箭,但他居然浑若无事,继续坚持指挥战斗。

当然,如果射中脑门的是床弩,那这个人基本上是凉凉了。比如宋辽澶州大战,辽军元帅萧挞凛在城下遭到宋军床子弩伏击,一箭中额(有说法是直接被钉在了墙上),当晚便伤重身亡。

至于身穿铠甲的人被射在身上其他部位的,其实毙命难度也非常高。刘邦与项羽相持于成皋,被项羽射中胸。但从刘邦还能强起劳军来看,似乎也没严重到哪里去。

东晋将军毛宝与叛军作战,被一箭射透大腿,箭头扎进马鞍中,这力度让人啧啧称奇。毛宝让人踩着马鞍拔箭,血流满靴。这位猛男休息了一夜居然又洗疮裹伤作战,真是令人怀疑人类的生理极限到底在哪里?

北周将军田弘作战勇猛,因为自己是汉人怕被鲜卑勋贵们看不起,但凡作战无不冲锋在前,因此中箭率极高。他一生中过一百余箭,其中九箭射破骨头。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与王世充大战,也多次中过流矢,但是没过多久便又活蹦乱跳地带兵作战。

五代梁太祖朱温亲征郓州误中埋伏,部将张归宇殿后,身上中了十四五枝箭仍然未死。(事见《北梦琐言》卷16)而五代后唐一名叫苌从简的将军中箭,箭镞破骨而入卡在骨头之间,拔都拔不出来,需要开肉锯骨才能把箭弄出来。医士不敢下手,苌从简却十分硬气,效法古时关云长刮骨疗毒,让医士破开骨肉,楞是把箭镞拔了出来。时人誉为好汉。南宋岳家军部将杨再兴于小商河力战,金兵骑兵拼命射箭才要了这位猛将的命。战后宋军焚烧杨再兴的遗体,得箭镞二升。

当然,运气不好,穿着铠甲中一箭就死的也不是没有。诸葛亮北伐失利而退,魏国名将张郃率兵追击到木门,被蜀兵弩箭射中右膝,后来竟然因此而亡。膝盖并非致命之处,张郃死亡大概是因为破伤风之类的急病。

而北朝东西魏沙苑之战时,西魏派一名大力士守住一处河桥,大力士身穿厚衣厚甲,手持大棒,死死阻住去路。东魏人步兵冲不过去,射箭又不能透甲而入。于是请来神射手贺拔仁。贺拔仁发现大力士全身唯一的缺点就是脸部没有遮挡,于是发一箭正中其面,大力士当场毙命。而后世,满清八旗作战时,就喜欢在近距离弓箭射击对方无防护的面部和胁部,“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总之,弓箭对于无防护目标杀伤力满满,但对方穿着铠甲戴着头盔,要想一箭就射死对方就比较费了。不过,古代士兵们也并不把希望寄托在一箭就能毙敌上。一枝箭射不死人,怎么办?那就多射几箭呗!射不死你也能让你失去战斗力,最起码是士气大跌!

比如宋夏三川口激战,西夏军以盾蔽人,弓箭手于阵后射箭阻遏宋军的冲击,大量宋军步兵被射伤,就连主将刘平也被射中了左耳朵和右小腿,全军进攻速度大受迟滞。(《涑水纪闻》卷11)

同在三川口之战,大将任福的儿子任怀亮被夏兵射中咽喉,这一箭伤势极其严重,任怀亮直接从马上坠下,挣扎着到父亲马前告知伤情,不料任福也是个悍将,严令儿子继续作战。任氏父子勇则勇矣,但有伤在身还怎么作战,任怀亮最终被夏兵击成重伤、坠崖而死。任福则被射中十箭后失去战斗力,脸颊被夏兵戳破两处,阵亡于当场。(《涑水纪闻》卷12)

把弓箭阻遏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北宋麟州将官王吉,这位老兄常年与西夏人作战,凭借过硬的骑射之术,摸索出一套“一箭术”。出阵时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射对方一箭,然后趁对方避箭时急速冲锋,杀入对方阵中,往往能当场干死几个抱头躲箭的敌兵。王吉号称:“吾前后数十战,未尝发两矢也。”

而明末,清军为了增强杀伤效果,也采取大规模齐射的战术,以求提高毙伤数量。据明朝遗民顾炎武《圣安本纪》载,阎应元守江阴时,清军攻城不计成本的往城内放乱箭,守军无处躲避,只好举着锅盖挡箭,胆大的还随手接箭,接的多的一天内竟能得三、四百枝。

但是如果遇到任福父子这种生猛不要命的主儿,阻挡效果不好怎么办?古代战士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射人挡不住就射马。

西魏与东魏大战于河桥,西魏丞相宇文泰战马被流矢射中,马受了惊吓逃跑,把宇文泰巅下马来。骑兵作战没了马几乎就是个死。千钧一发之际,大将李穆把自己的骢马(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让给宇文泰,才让他逃出生天。战后宇文泰为感谢李穆活命之恩,把相府马厩中颜色与当年那匹一样的战马,全部赐给李穆。邙山大战时,西魏大将贺拔胜于阵上突袭东魏丞相高欢,危急关头,东魏将军段韶一箭射中贺拔胜战马,马受伤躺倒,高欢终于幸免于难。

又比如,唐军与薛延陀作战。对方一齐发箭,将唐军大部分战马射伤,导致唐军骑兵多数失去冲击力(可能因为长途奔袭而没有披马甲)。所幸唐军主帅李世勣当机立断,下令战马受伤的骑兵们下马作战,手执长槊,以数百人为队,一同突击薛延陀部,将薛延陀打得大败溃逃。显然,唐军骑兵是穿铠甲的。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能更理解诗圣杜甫那句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所以甲骑具装才是战场的王者,因为不怕对方射箭啊!

综合来看,“膝盖上中了一箭”这个梗很多人在玩,但真中一箭的下场可不美丽。总之,面对弓箭,有没有铠甲与头盔、盾牌真的是个“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个真不能浪!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