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散文的第一要求就是现实性?

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信仰,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信仰。

由此可见,信仰不仅与人的主观意识紧密联系,而且还与历史的客观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信仰的改变归因于社会历史的改变,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秦牧的散文创作就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以他的散文充斥着中国50、60年代的历史背景,这也是秦牧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散文精神对于散文的第一要求就是现实性,惟有现实的东西才是真实可感的。

秦牧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广泛的引用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寓情理于闲谈意趣之中,浅显通俗,把道德教育、生活认识和美的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立意深刻,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胞波》中,作者批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野蛮和民族偏见的卑怯与凶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民族友爱、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又写下了犀利、透辟讨伐檄文《狗的风馆》,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孵化出来的一些如同狼一样的凶残,但样子却猥琐难看的鬣狗式人物的无情鞭挞,也是对这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沉痛控诉。

秦牧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深恶痛绝,并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通过散文表现出来了,而这也就是秦牧散文创作的最高文化信仰,即摒弃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和谐的安宁的美好的社会主义,实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