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的笔下如何体现生命的体验与自身价值的实现的?

秦牧正如他笔下的土地一样,离开了祖国就犹如飘零的浮萍无法找到安宁的归宿。正如前面所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是全国人民热情高涨。

秦牧从新加坡回国,面对欣欣向荣的祖国大好河山,激情澎湃,选择了文学,选择了散文,用饱含热情的笔调为祖国的建设唱响高昂的旋律。从而作者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秦牧的散文正是将自我的生命体验激发的热情与信仰、理性与价值、意志与灵感,融入到已经消逝的历史烟云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现实之中。这好像是暝暝之中的历史偶然性和生命的宿命力量在起作用,所以说不仅是从小就喜爱文学的秦牧给中国的文坛带来了生机,同时,散文也成就了秦牧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作家特定的海归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就赋予了他特定的生命体验,而作家的亲身体验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这在秦牧的散文作品之中就表现得极为突出。

《在遥远的海岸上》就充分的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中国有一千三百万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三百万人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同跳动的。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的事件,是自己像喝过醇酒似的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

作者不仅抒发自己对回到祖国怀抱的幸福之情,同时还讲述了许多海外同胞对祖国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在世界各个遥远的海岸上,有多少万颗像向日葵似的向着祖国的心!”作者正是自身体验了在海外思念祖国的心情,所以他才能发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话语。又如他在《海滩拾贝》中所写的那样,“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一化而为渺小”。

秦牧在游览祖国名川大河,可以说他是在探索历史的真谛,也可以说他是在寻找自己的根。秦牧对南国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虽然他自小就离开了家乡,对家乡没有什么印象,但是中国人特有的依恋故乡的情结牵引着秦牧。

《花城》、《花街十里一城春》、《榕树的美髯》、《菱角的喜剧》、《古战场春晓》、《沙面晨眺》《南国鸟节》等等作品无一不表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深刻的依恋之情。

丰富的生活经历是秦牧散文写作的源泉,而秦牧也通过自身的苦心追求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走进了智慧和豁达的境界”(余秋雨《文化苦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真谛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为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