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以“植物”命名的专著,作者还是位状元郎!

作为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植物包含如树木、藤类、青草、绿藻等生物。据估计,目前人类已知约有 35万个植物物种。在我国,“植物”一词最早战国的《周礼》一书,汉朝学者郑玄为其注解时称,“根生之属为植物”。

尽管古代研究植物的著作非常多,却没有以“植物”命名的学术专著,因为古代科学家们把与植物相关如花草、谷物、树木等方面的学问统称为“草木学”。首部以“植物”为名专门研究植物学的专著出现在清代中叶,其作者是“宦游半天下”的朝廷要员,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中过状元的植物学家……

创建植物园 孝子醉心草木

一条碧绿的小河穿过固始县(今河南省东南部,原属信阳市,现为省直管县)境内。这条河叫史河,很久以前也叫决水,是固始人的母亲河。

县城东边的史河两岸,布满桃林。夏季桃熟季节,绿麦黄菜间,如同一片红霞在河边延伸开来。

史河河南固始县段(网络图)

1821年盛夏,32岁的状元郎吴其濬看到这一幕时,怦然心动。很快,他便在河边买了十多亩田,重新布局:搭建茅屋,种满各种植物,过上“半藏农具半藏书,亦种奇花亦种菜”(《书宋牧仲先生两陂杂咏诗后》)的生活。

他将此植物园命名为“东墅”。

在东墅植物园里,吴其濬或栽培各种植物,认真观察,记录在案,或在茅屋研读草木学古籍,并细加考辨。日子也算悠闲。

这是怎么回事?而立之年的吴其濬怎甘心独居乡里,与草木为伴?

这怪不得他。作为大清朝的翰林院编撰,父亲逝世只能在乡里丁忧(注1)。在为父亲守灵的同时,这位从小对草木学倍感兴趣的才子有了充裕的时间研究草木学。

吴其濬的先祖居住在江西南昌,元朝末年迁到固始。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先后考中进士,可谓当地的名门望族。

受家族影响,吴其濬自小勤奋好学,博览古今典籍,尤精于草木学。1817年,他在殿试中表现优异,状元及第,官授翰林院编撰。据统计,他是大清一朝河南省唯一的状元。

是时,吴其濬的父亲吴烜、兄长吴其彦均在朝为官,一门荣耀无比。

任职翰林院期间,吴其濬研读了大量关于草木学的典籍。

吴其濬画像(网络图)

好景不长。1821年,吴烜病逝京师,吴其濬与兄长扶柩归故里,丁忧守孝。没有政务缠身,吴其濬正好将在翰林院读的书进行“消化”,空时便背上干粮到各地观察草木。于是才有了前文他看到史河沿岸风景,并选中东岸的田地,创建东墅植物园的故事。

之所以做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其濬有个心愿,就是把对草木的观察和研究写成专著,流芳后世。

宦游半天下 终成一代巨著

话说吴其濬于1830年丁忧期满,回京复职。他在家乡研究草木的事迹传到朝堂,得到道光帝的赞赏。道光帝不时出示罕见的草木让其辨识,吴其濬都能娓娓道来。

一年后,吴其濬被任命为提督湖北学政(相当于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离开京城。他先后任浙江、云南、福建等地的巡抚,政绩出众,真可谓“宦游半天下”。

与大多数封建官员不同的是,吴其濬不喜欢吃喝玩乐,争权夺利,而是醉心于草木研究。

宦游途中,吴其濬在公务之余,继续深入研究各种草木。常常可见这位部级高官拿着草向樵夫询问,回家后再记录在案。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笔记中已不再用传统的“草木”,而是用“植物”一词代替。

他的努力得到回报。比如,吴其濬在外出巡察时看到一种叫鬼臼的植物,生于深山中,听人说可以解毒祛瘀,但很少能见到。他留心观察,终于在偶遇山中乡民时发现并记录下来,“此草生深山中,北人见者甚少……余于途中,适遇山民担以人市,花叶高大,遂极图之。”(《植物名实图考》)

鬼臼,又叫八角莲(网络图)

经过对各种植物的精心考订甄别,绘图列说,吴其濬终于撰成一代科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的初稿。此书全面记载了每种植物的文献渊源,以及它们的别名、产地、形状、习性、用途等,一般不注重传统本草书所提倡的生长时令、采收季节等。对于前人描述不确或有错误的地方,吴其濬加以纠正;对于一些未能找出更好资料加以论证的,吴其濬则引用前人的图文资料。从这方面讲,此书是对古代植物学空前总结和发展。

作为我国首部以“植物”为名的学术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共收集古代与植物有关的文献800余种,记述植物12类1700多种,比《本草纲目》还多500种,堪称历代所记植物种类最多的著作。而由于吴其濬“宦游半天下”,所以书中所记植物分布19个省,其地域之广,前所未有。

《植物名实图考》封面(网络图)

《植物名实图考》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受苏颂《图经本草》、朱橚(sù )《救荒本草》的影响和启发,突出图鉴的作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植物资源。不同的是,《图经本草》除了记载有植物外,还有动物、矿物等;《救荒本草》偏重于野生可食植物的图谱,可谓应用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则是眼界更为开阔的普通植物学专著。这三部古代植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图鉴著作,显示着本草学的发展历程,而《植物名实图考》可谓将古代植物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植物名实图考》的插图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俄国植物学家贝勒在《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书中说,《植物名实图考》的插图非常精美,其精确度可以作为鉴定的材料,欧美研究中国植物的学者应该首先阅读此书。

《植物名实图考》绘制精美的山橙画(网络图)

流芳千百世 海内外广传扬

话说清朝二品大员、山西巡抚(相当于山西省委书记)吴其濬白天办公,晚上写作,偶有空闲还外出考察植物,终于完成《植物名实图考》的初稿后得了重病。为了专心完成此书,他向朝廷提出辞呈。事与愿违。1848年,吴其濬因病逝于山西,享年59岁。其灵柩由后人运回河南,葬于固始县城南四公里外的八里松。此处的高山上,可以隐隐遥望东墅植物园。

可喜的是,继任山西巡抚陆应谷(注2)理解了吴其濬的良苦用心。这位名震一时的诗人在感佩吴其濬精神的同时,花两年时间整理遗稿,并于1850年让《植物名实图考》校勘印行。

《植物名实图考》问世后,最先在海外广为流传,国内学术界并未重视,《清史稿》的《吴其濬传》居然未提到它。1883年,日本出现《植物名实图考》的翻刻本。日本近代植物学家松村任三编著《植物名汇》和牧野富太郎编著《日本植物图鉴》等,都以此书作为主要参考典籍。美国学者劳佛、米瑞等对此书也非常推崇。

日本植物分类学之父牧野富太郎。(网络图)

如此背景下,清朝光绪年间的学者如李善兰等纷纷研究《植物名实图考》。1919年,此书的繁体版在商务印书馆刊行后,大行于世。后来,它对我国近现代的植物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代代植物学家,如钟观光、斐鉴、吴征镒等,都把《植物名实图考》作为手边的工具书。沧海横流,我国首部以“植物”为名的学术专著,也是我国唯一的植物学状元郎的心血作品,终于经起了时间的考验,海内外传扬,流芳千百世!

【备注】

1、丁忧,又称丁艰,中国古代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如父母去世,无论居何官何职,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去世的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2、陆应谷(1804-1857),字树嘉,少年时由伯父陆祥教养。清代后期云南著名诗人,封疆大吏。鸦片战争爆发,陆应谷倾主战派,先后出任山西朔平知府、太原知府、江西巡抚、河南巡抚。因防堵太平义军不力,被降调为直隶按察使。咸丰七年病卒于任所。

【参考资料】

1、论文《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周亚非著,《文史知识》1999年3月。

2、论文《胡麻是亚麻,非脂麻辨》,作者吴征谥等,《时珍国药医药》。

3、论文《谈植物学一词在中国和日本的由来》,作者潘吉星。

3、历史小说《吴其濬》,河南信阳作家曹雁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