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宫刑之后,司马迁的态度是怎样的?

司马迁实践先秦士族精神还体现在他受到宫刑之后的态度上。

在司马迁为李陵一案被施以宫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内心对于这件事情识无法释怀的,他感觉到自己就如同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了灵魂与思想。当时,他所肩负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史记》的撰写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工程量,如果换作是平常人,早早就为了保全名节而慷慨赴死了,怎么可能让他们忍受宫刑隐忍苟活只为了文采张显于后世?

但是,司马迁还是坚持了下来,作为一个刑余之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完成这项惊天动地的历史任务更突显出司马迁的过人之处。

司马迁的坎坷经历如果放在汉代的士大夫身上,在选择隐忍苟活著书立说还是选择猝然就死保全名节上,估计大多数的士大夫都会趋于后者,接受宫刑在当时士大夫行列里是为人所不齿的,可以想象在司马迁接受宫刑从蚕室走出的那一刻,他深感自己的灵魂已经被吸干,他在《报任安书》讲到:“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尔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司马迁身后有多少手指在戳他的脊梁骨,他的心中背负着多少来自内心的自责,但是那些残暴者的腐刑腐蚀不了他的精神,他还是铁骨铮铮,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操守,坚持完成这部千古绝唱,弘扬着先秦士族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写优秀先秦士族敢于突破固有封建思想限制当朝统治者的意志,以自己独到的视野和自己的标准评判先秦士族,彰显自己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处在封建统治空前的汉武帝时代,在黑暗的统治者面前,司马迁并没有低下自己的头而是迎着风浪,不恤以自己的笔反抗封建专制者的强暴,他期许自己能够化为一个强有力的斗士,高呼那些有着先秦士族精神的勇士,超越自身利益狭隘的圈子,为广大劳苦大众伸张正义,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但是这种愿景在那个“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司马迁只有把笔触伸向距今更为久远的时间维度,深入发掘那些淹没在先秦时期的战火中的先秦士族,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到这些优秀士人身上,借助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司马迁对先秦士族精神的赞颂来表现自己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的追求,体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