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先秦士族精神的颂扬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司马迁对先秦士族精神的颂扬体现在他对这些士族的形象刻画和道德品质的褒扬上。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当中记载:孔子一生之中适齐、鲁、卫,在这些过程中,虽然,孔子为政的时间不长,有时甚至是惶惶乎如丧家之犬,去无定处,四处游学,但他无时不刻不在宣扬他所创建儒家学说、仁政思想和西周的礼法制度,当鲁国主政的季桓子所做的一些事不合乎仁政时,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在其第二次到达卫国时,看见灵公和夫人同车而坐,且招摇过市,国君的这一行为使得孔子又不得不离开卫国。他的一生尽管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收到冷落、受到打击,有时竟会到“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境地,但他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没有让自己崇高的理想埋没在艰难的现实境况中,依然不屈不挠、矢志不渝,他的这种精神堪称先秦士族精神的典范。

在文章的末尾司马迁点评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认为孔子作为道德的楷模应该受到万世的景仰。

在春秋战国这个纷乱的时期,各路诸侯都在争权夺利,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保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已属不易,那些行为廉洁,志趣高远,蔑视功名富贵的人更是寥若晨星,但是在先秦士族队伍里确实有着这么一群人。宁肯饿死首阳山,不肯朝觐西周的伯夷、叔齐,内心坚定地保持着自己刚正廉洁的品行。

还有备受打击流放,宁赴清流而死,不愿像黑恶势力低头的屈原,他一心都在顾念着楚国,一心都在顾念着他毕生所追求的美政。司马迁称赞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谋士鲁仲连面对这秦国欺负赵国围攻邯郸的紧急形势,义不容辞,挺身而出,说服赵魏两国坚决不尊秦为帝,为赵国伸张了正义,司马迁写鲁仲连不仅表现在他善于排忧解难,更表现他功成身退、不图名利、视金钱如粪土而保持的一种独立人格。鲁仲连功成就隐去,没有收受平原君给他的千金之赏,他这种不贪图名利,在那个利欲熏心的时代可以说得上是人格的高峰,也为后来两千多年的士族群体树立了一个标杆。

司马迁在刻画这些先秦士族的同时,在努力地灌注着自己的内心无比的崇敬之情。他希望通过他全神贯注的描摹,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的在阅读《史记》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先秦士族群体的精神风貌,学习先秦士族们这些不朽的优秀品质和道义担当,成为名载青史、为世人景仰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