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为何会受损?如何进行修复?

出品:“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农牧交错带是由种植业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与畜牧业为主的草食家畜草原生态系统相互耦合形成的独特区域。由于过度开垦、放牧等等情况,这几年这个耦合系统结构失调,土地风蚀、沙化、盐碱化严重,大面积土地资源丧失;草地生产力降低,承载力急剧下降,鼠虫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封杀灾害频发,是京津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沙源地。

那么,农牧交错带生态的受损机理是什么呢?这里主要进行了包括草地-农田生态系统界面确定、界面水热特征、界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土壤蒸散差异分析、碳循环特征研究等,最后得出农田与草地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并不统一,因此,农牧交错带生态的受损可想而知。

农牧交错带生态修复的措施主要有:优化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以土壤为核心的草地植被修复,比如:围栏封育、划区轮牧、松土、施肥、补播及建植人工草地等。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为网站委托单位,中国科普博览为网络传播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