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墉散文的文本魅力:对社会仁和义的爱

刘墉是一位感性的文人,私家本能的爱并不是叙述的初衷,对社会,对他人,他更倡导一种仁义之爱。

刘墉的散文创作具有仁爱之心。“仁”是儒家的基本哲理观念,其外化即是爱。是一种博爱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影响着刘墉的创作,在《庸医与华佗》中记叙一个医生.他误诊了一位妇人,在帮妇人做手术时,发现子宫里不是瘤而是一条小生命。他在良心与仁爱的感昭下.帮助妇人把小孩生了下来(林清玄《林清玄散文》)。

医生的这份仁爱之心让悲剧演变成了喜剧,而良知又重新植入他的内心。试想在当时情况下,医生完全可以隐瞒真相,但在道德与地位,生命与利益的冲击下,在人性的拷打与生命可贵支承下,这位医生终于找回良知,找回内心的那一份仁爱。文章中刘墉对医生的描写,体现他对仁爱意识的深沉呼唤:体现他对仁爱社会的关注,体现他对社会的仁爱,体现了他重建良好道德的强烈愿望。

多一份仁爱少一份利益。而在《9.11一场恶梦》中对人们争相给抢救者与伤员送捐助的那段描写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爱而没有自私,在这种爱已战胜了危险,危险并不可怕,用爱心筑起的墙肯定能战胜它。多么美好的爱呀!这份仁爱是烛光里的温馨,更是美好道德的强烈体现。

有仁有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使旅居海外,仍不忘这祖训。刘墉也不列外。在《思乡》他叙述一个出国多年的人回到了家,别人问其最大体验。他说就是更明白了唐朝诗人的思乡情怀。

一个人的思乡之情,透露着异民族的意识,它和爱国主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刘墉借这华人的回答,也抒发了自己的游子之情。这份情体现了他热爱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情怀。他这种炽热的思乡之情充满了对祖国的爱真势与眷恋。而他的作品《异乡人》更把思乡愁之情写在纸上。人在旅途,离国万里。佳节思故土,举杯明月亮。他知道自己的血管汹涌着、奔腾着自豪的血,承载着所有骄傲与荣誉。在他的胸膛里总是博动着那颗眷恋故土的赤子之心,特别是对他成长的宝岛台湾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