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只为寻找建文帝?

1405年7月1 1日,明成祖委任三十五岁的郑和为正使总兵太监,以钦差身份,率领水手、翻译、医生、护船兵士共计2.7万多人,乘宝船六十二艘,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第一次西洋之旅。同年秋,经过长途航行的郑和船队,满载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朝贡贸易的奇珍异宝归来。此后,郑和又率舰队先后六次远航西洋,途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见,当时的史官将郑和下西洋与海外追查建文帝联系起来,并认为这是他出使的主要目的,而将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则看成为次要的行为。

我们知道,1398年,七十岁的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就将帝位传与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是个颇有头脑,且决心削藩将大明治理好的君主。但是,燕王朱棣早有野心,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当燕军攻进皇宫时,早已是火海一片,建文帝自此不知所踪。

据说燕王的人马抵达南京金川门时,建文帝还打算出迎,但是身边的大臣都逃光了,身旁只有几个贴身侍卫。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杀了。没想到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太监前往救援,却去晚了一步,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 ,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大家千万别被骗了,这是当时的史官为朱棣洗白的。要知道,朱棣以藩王身份凭武力抢了侄儿的帝位,名声当然不好听。

于是有人认为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和大明国际威望,干脆派遣使臣出洋异域,使万国来朝,并安抚或镇压那些逃居沿海岛屿和海外臣民。

此外,还可以打开一条通往西洋诸国的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官方的对外贸易市场。

这也和《明史·戎马志》记载的基本一致:第一,晓谕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第二,“许以贸易”。双方签订《堪合贸易条约》,“堪合”乃明朝朝廷颁发的执照签证。日本人在条约下,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资财等等,尽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而非“野蛮打劫”地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