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

汉朝时的一年仲秋(八月),西北,万里晴空。张掖郡居延县的县衙门口,排了长长一大溜人,那是居延县的居民,按照国家的法令,扶老携幼,前来县衙登记户口,并接受官府的验查。居延县西道里的一名燧长(边疆哨所所长)徐宗,也夹在人群中。他今年五十岁,家有七口人,家产(包括住宅、田产及耕牛)共值一万三千钱。这些户籍信息,他必须如实报告衙门,由衙门登记造册。

史书完整地记载了以上登记户口过程,不过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案比”。

我们知道,现代户籍是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包含两个概念,以家为户,以人为口。

那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呢?

《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听闾里以版图”、“凡在版者”。闾里即乡里,版图就是户口册,不是现在我们用以代指一国的疆域。《周礼?秋官?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受拜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

可见,周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编审户口了。

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夏禹时就将天下分为九州,有人口约1300多万。大家不妨想一下,如果没有进行户籍登记,很难得出人口数据。不过这只是从侧面推测出,有关夏商时期是否有户籍登基,还缺乏一定的证据。

春秋时期,齐桓公启用管仲,对全国进行严格的行政区和户口登记,控制了人口,增强了国力。要知道,在当时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没有之一。一个国家的强弱,直接与人口的多少挂钩。据史料记载,当时齐国首都里分为21乡,工占6 乡,士占15乡;京师外,分为五属,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卒,卒下设邑,邑下是家。

还有一点可以证实的是,春秋各国还沿置周朝设置的“司徒”官位,其职责是治理民事,掌握户口,官司籍田、征发徒役和收敛财赋。

现在我们能从史书上、考古上看到的户籍制度,最完整的要算秦朝的。其实,秦朝的户籍制度从秦孝公就开始了,当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中户口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小孩出生要登记,死亡人口要除名,官吏要经常检验户口,凡是在册人户,都要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兵役,维护地方治安,检举捉拿“奸人”。

秦王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汉代每年八月都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征税、派役、征兵的依据。

隋唐时期,政府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规定每三年修订一次户籍,各县户籍一式三份,州、县、中央的尚书省各保存一份,可见十分详细了。不仅如此,一家之中的男女人口、年龄、土地、财产情况都要登记造册。

后世基本沿用唐朝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