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京味”散文:坚持文与画的结合

我们先来看一下郁达夫的散文《小天气》:

这样伟大的、迷人的落日的远景,我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离山,大约不过盈尺的光景,点点的遥山,淡得像春初的嫩草,还要虚无缥缈。监狱里的一架高亭,突出在许多有谐调的树林的枝干高头。芦根的浅水,满浮着芦花的绒穗,也不像积绒,也不像银河。芦萍开处,忽然映出一道细狭而金赤的阳光,高冲斗牛。同是在这返光里飞随的几簇芦绒,半边是红,半边是白。

其实,在郁达夫的“京味”散文中,作者通过充分挖掘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具象性”的再现功能,用语言文字构图,从而在散文中鲜明的传达出了绘画所特有的可视性效果。

如上面描写的一幅晚霞图,虽然不是画家直接提供给观赏者的直观的图画,而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再想像创造才能感受得到,但是我们却感觉到“当作者把自己的表现对象写得如此逼真生动,如在眼前,使读者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她语言文字还清楚时,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所下的每一笔与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王喜绒《张爱玲的《传奇》与绘画艺术》)

可见,郁达夫的“京味”散文所描绘的景物都像是跃出了文字本身,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满足,给我们一种特别的印象:本来的写作却成了文学绘画。

当然,绘画与文学尽管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反映的方式却很不一样。

要知道,画家是用线条与色彩,通过构图,用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具象地反映生活;而文学家则是用语言文字,通过描绘编织出一个使读者得以进入其中所描绘的世界,藉以概括和反映生活。

不过,我们从郁达夫的《小天气》中也看见了两者的充分结合。

郁达夫的“京味”散文,除了具象式的描绘之外,其色彩的运用也很到位。

借鉴了绘画艺术的郁达夫,当然也会注意到色彩的运用。

我们再看《小天气》里描写的绿绿的嫩草,金色的阳光、还有那在返光中一半是红一半是白的几簇芦绒,这样的颜色,这样的组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带给我们一份高雅的享受,仿佛眼前就是那美丽的陶然亭。

至于郁达夫写散文时为何要坚持文与画的结合,可能是因为他坚持从像画一样的文字表达中可以看到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