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人才真如《三国演义》里的一般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吗?

《三国演义》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自从刘关张三兄弟和诸葛亮组团之后,亮点频出,看的热血澎湃,自从诸葛亮死后的后半部,越看越无聊,而且有人才凋零的感觉,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三国演义共120回。事实上是东汉末年,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之前的部分,也就是一般称为“三国前期”的篇幅,占85/120,约71%。诸葛亮死后的篇幅,占16/120,约13%。

同时,历史上的“三国”是公元220-280年,黄巾之乱184年开始,到280年共97年。其中前37年花了71%的篇幅,平均每年占有约2%的笔墨描写事件,刻画人物。后60年只有29%的篇幅,平均每年占有的篇幅只有0.5%,前期后期相差约4倍。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如果不是乱世,太平盛世是没有英雄和枭雄可言的,只有在乱世才会出现这类人,英雄只有在乱世中才能充分展示他的雄才谋略,而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限制,盛世里人们往往都很安逸,不肯创新,不要新事物,接受能力弱,因为他们活的“很好”,所以是真英雄就应该出现在乱世,也只有乱世中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乱世求生存,治世求稳定。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任何政权都以存活为第一要务,唯才是举即题中应有之义。曹、孙、刘三家,问题都是一大堆,譬如无行的郭嘉、擅杀的法正、贪财的潘璋等等。只不过把潜规则给挑明了罢了。

在这一大前提下,清规戒律捎带阶级天堑都被打得稀烂,不少性格缺陷的人物得以出头。

以曹操的仕途生涯为例。即便家族背景深厚,是典型的官二代,但由于性格锋芒毕露,在官场上始终混不开。曹操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起点极高,但马上闹出五色棒事件,干掉了当红宦官蹇硕的叔父,被一脚踹出京城,当了个顿丘令。靠着刷黄巾军功升任济南相,又禁断淫祀,得罪了地方势力,折腾来折腾去,权贵侧目,恐为家祸,只能回家当起了寓公。

试想,若无董卓之乱,以曹操的性格,在家一宅到底也不是没可能,即便仕宦,瞅瞅前头的起落沉浮,恐怕到老搞个九卿之类的花瓶闲职也就差不离到头了,真能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名终,简直就是奢望。丞相?睡扁头罢!赶上范晔心情好,能在后汉书里住上集体宿舍,倘若对赘阉遗丑有了点洁癖,有没有传都两说。

诸葛亮如果在太平盛世之下,还指望着三顾茅庐?给你三次面试邀请函已经不错了。

关羽身背命案,如果在太平盛世,纵然你武力值再强,也会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的担心被抓,哪里会有机会坐镇荆州,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

到了三国后期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大部分的官职就成了世袭,底层的人才就很难再上来,这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经济中心在北方,也就是为什么魏国能强大的原因,经济发展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承平时期,出身第一,服从第二,才干第三。因此,看似乱世人才汇聚,治世平平无奇,这并非乱世人时人才辈出,机会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