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过两次的倒霉前无畏舰:日俄大海战里的沙俄战列舰简介

佩列斯维特级前无畏舰(Peresviet class)

“舰队的一侧是弗勒克尔沙姆海军少将(Rear Admiral Felkerzam) [注1]的旗舰奥斯利比亚号(Oslyabya),她是第一艘被击沉的战舰。她在海中的表现是如此笨拙,迟钝和难以操作,就象一个由一块大木头削成,在上面添加一些漏斗来冒充烟囱的粗糙小孩玩具。她那庞大的身影成为倭国舰队绝佳的瞄准目标。朝日号[注2]的三发12英寸炮弹把她的装甲完全撕开,汹涌的海水正从缺口猛灌进船体,大浪涌上了燃烧着的主甲板。倭国巡洋舰已经瞄准奥斯列亚比亚号,准备给她最后一击。”这一段话可以在《The Fleet That Had To Die》的第176页找到。《The Fleet That Had To Die》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沙俄帝国海军那支由42艘各色各样陈腐,缓慢和脆弱战舰组成的第2太平洋舰队那漫长的18000英里航程。这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战舰于1904年10月11日离开港口。经过半年年的马戏团巡游,1905年5月27日,她们在对马海峡遇上了东乡上将带领的日本联合舰队,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1898年5月,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Peresviet class)首舰佩列斯维特号下水,它标志着战列舰技术的一个全新发展:高速战列舰的诞生。15000马力的锅炉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航速可以达到惊人的19节——前无畏舰的最高航速,另有资料称仅为18节。佩列斯维特级作为沙俄海军的二级战列舰完全遵循前无畏舰的标准设计,两座双联装Model 1891式10英寸45倍径主炮沿中轴线前后布置,舯部的11门6英寸炮廓炮使她形同刺猬。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抗衡这级战舰特地设计了Duncans级快速战舰。但是,佩列斯维特号和她的姐妹舰奥斯利比亚号(Oslyabya)和胜利号(Pobieda)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设计。为了达到很高的速度,她们牺牲了装甲,甲板以及炮塔的装甲厚度只有9.5英寸。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和其他俄国战列舰一样,身上带有很隆重的法国设计味道。法国战舰的上层建筑都异常巨大。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也带有这个特点。看到她们就会想起堡垒那高耸入云的墙,为高速锅炉而配备的三座高耸烟囱更使她们的侧影显得十分庞大。上面这一切都让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在战斗中成为绝佳的靶子。

尺寸(米)::132.3 (全长) × 21.6 × 7.9;
排水量:12693吨;
主炮:4门Model 1891式10英寸(254毫米)45倍径炮,2座双联装炮塔;
副炮:11门6英寸副炮,舷侧炮廓炮,20门11磅速射炮,20门3磅速射炮,8门1磅速射炮;
鱼雷:5座15英寸鱼雷发射管(水上安装);
最高航速:19节;
乘员:752;

三艘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同时于1895年11月21日开工,胜利号和佩列斯维特号同时下水,归属太平洋舰队。奥斯利比亚号在1898年11月下水,归属波罗的海舰队。当日俄战争爆发的时候,佩列斯维特号和胜利号都驻扎在太平洋舰队的母港旅顺。被日本军队长时间的围困后,他们二者迎来了共同的末日。在攻克旅顺港制高点203高地后,日本陆军使用11英寸大口径榴弹炮逐一点名式地击沉了旅顺港内残余的俄国战舰。佩列斯维特号被命中了23次,胜利号则被命中21次。旅顺陷落后,日本把这两艘战舰重新打捞起来编入日本海军,佩列斯维特号被改名为相模(Sagami),胜利号改名为周防(Suwo)。

佩列斯维特号则因另一件事十分有名,因为她沉没过两次!1915年俄国从日本手中买回了她,并改回原名佩列斯维特号。1917年1月4日穿过苏伊士运河之后,她撞上了港口以北10英里处的暗礁,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沉入海底。

1905年5月27日14点07分,东乡上将带领倭国联合舰队完成那个著名的“U”型转弯后,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噩梦开始了。东乡上将带领第1战队负责攻击由4艘博罗季诺级(Borodino class)战列舰组成的俄国舰队第1编队第1支队。而上村彦之丞中将带领由6艘装甲巡洋舰组成的第2战队集中攻击俄国舰队第1编队第2支队的旗舰——奥斯利比亚号。14点43分,奥斯利比亚号前主炮被击中引起殉爆,舰艏完全破碎,海水不受控制地涌入船体。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6艘轻巡洋舰立即包围上来,连续轰击已经失去战斗力的奥斯利比亚号。15点10分,奥斯利比亚号倾覆了。15点30分,奥斯利比亚号在经历7个月18,000海里漫长的航程后沉入海底,成为对马海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战舰。

[注]此时弗勒克尔沙姆少将已经病故,舰队指挥官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Zinovi Rojdestven)为免影响士气,下令封锁消息。
[注2]这里的记载和其他资料有出入,据信朝日号没有参加对奥斯利比亚号的攻击。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海防舰(前无畏舰,Admiral Ushakov class)

▲俄土战争中的乌沙科夫海军上将。

1893年下水的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海防舰(Admiral Ushakov class)都是以沙俄海军历史上著名将领命名,共有三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Ushakov),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号(Admiral Senyavin)和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General-Admiral Apraksin),她们排水量都为4648吨。但是,三舰在许多细节上存在着不同,最大的差别在于前两艘的主炮是两座双联装Model 1891式10英寸45倍径炮塔炮,分别沿中轴线前后布置;而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则艏部是双联装10英寸主炮,尾部是单门10英寸主炮。而她们的副炮都是4门4.7英寸炮廓炮。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海防舰排水量较小,完全不适合作为远洋战舰使用。按原本的设计,这级战舰应当只是在北极圈柔弱的日光映照下,游弋在波罗的海海岸附近。但随着旅顺围攻战的开始,输红了眼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把手头上未完工或老旧的舰只搜刮一空,全压在了赌桌上。这三艘战舰和尼古拉一世号战列舰被组成了第3太平洋舰队。

1905年4月29日,第3太平洋舰队与第2太平洋舰队在越南金兰湾会合。俄国舰队指挥官罗杰斯特温斯基
十分不情愿接收这三艘老旧战列舰,直接称她们为“自沉的船(self sinkers)”。但是在对马海战中,三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海防舰作战十分英勇,许多方面的表现甚至超过了作为主力舰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5月27日,在三艘海防舰支援下,以巡洋舰为主的第2编队成功地打退了由出羽重远中将指挥的日本轻型巡洋舰队的进攻。5月28日,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号和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跟随残余舰队向日本投降。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号后被倭军改名为三岛(Mishima),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被改名为隠岐(Okinoshima)继续服役。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在前一天的战斗中受损,无法跟上残余舰队,28日下午6点被搜索战场的日本第2战队发现,日本舰队告知其指挥官已经投降的消息,要求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降旗投降。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用火炮回应了这个要求。实际上经过近两天的战斗,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已经千疮百孔,为了不让日本俘获这艘以俄国海军英雄命名的战舰,舰长最后下令自沉。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的沉没一直是俄国画家钟爱的题材,这也和苏联时期宣传策略有关,突出描述水兵的英勇来掩饰上层将领的无能。

本文作者:rx78nt1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