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重视,连宝剑都是韩国的了!从韩国总统授予女将三精剑说起

编者按:据媒体报道,日前(2018年1月11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向56名晋升为准将的军官授予名为“三精剑”的佩剑,在这56名获得授剑殊荣的准将中,还有女将军。

据悉,“三精剑”中的“三精”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陆军、海军、空军,其二是蕴含护国、统一、繁荣的三种精神。在“三精剑”的剑刃上,剑身正面刻有总统文在寅的亲笔签名,以及16世纪的朝鲜抗日名将李舜臣将军曾强调过的“必死则生,必生则死”。而剑刃的背面则刻有“乾降精 坤援靈 日月象”等汉字。

▲“三精剑”带鞘照片

很多人在看到这把剑的图片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不是中国剑吗?其实,正如李舜臣所信奉的“必死则生,必生则死”,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军事家吴起的《吴子兵法》一样,古代朝鲜半岛的刀剑,无论从制造工艺还是装具风格都深受中国刀剑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刀剑又融合了日本刀剑的元素,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刀剑文化。说起来,在传统刀剑文化保护、传承、复原和研究等领域,韩国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甩国内N条街!那么,朝鲜半岛上的刀剑都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呢?

在古代朝鲜,更为世人熟知的冷兵器就是闻名遐迩的高丽软梢角弓。在刀剑等格斗兵器领域,朝鲜刀剑也算不得出名。著名的冷兵器研究泰斗周纬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亚洲古兵器图说里》,关于朝鲜冷兵器的篇章,也是东亚中、日、朝三国中最少的。

但其实,朝鲜在格斗冷兵器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图这种青铜短剑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古朝鲜时代较流行的护身兵器,因其状如琵琶的剑身而被冷兵器爱好者们称之为“琵琶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商朝中前期,是当时整个东北亚各民族都使用的主流兵器。琵琶形短剑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等三种形制。初期琵琶形短剑,琵琶形剑身特征最为明显。受限于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一时期的琵琶剑长度多在28厘米以下,在琵琶形短剑中最短。中期琵琶形短剑剑身也是琵琶形的,比初期琵琶形短剑细长,大多长28至32厘米,反映了这一时期青铜冶炼加工技术的进步。后期琵琶形短剑的特点是,侧叶从上往下逐渐变宽,还安有青铜剑柄,剑柄表面刻有精巧的花纹。在这一阶段,琵琶剑已经成为兼具实战和礼仪两种功能的兵器。

历史的车轮进入钢铁冷兵器时代,也就是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到新罗王国统治时代。这一时期的朝鲜半岛冷兵器,除全盘仿制中原王朝的环首刀剑外,也受到日本上古刀的影响,出现了和日本蕨手刀形制基本相同的朝鲜蕨手刀。(也有观点认为,其实是朝鲜蕨手刀影响了日本蕨手刀,而日本刀的祖先是“中原环首+朝鲜蕨手”)出土于这一时期的朝鲜半岛蕨手刀,长度大约在90厘米左右,刀身狭长,可以单手或双手握持使用,若依照其用途:可分为铁制的实战兵器和铜制的礼仪兵器两种。

而王氏高丽到李氏朝鲜统治时代,留存下来的刀剑数量较多。仅剑而言,与同时期中国宋明时代的剑并无大异之处。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时期的朝鲜剑,部分也已经脱离了战场实战的功能,完全沦为礼仪祭祀用品。现在在韩国的某些历史博物馆能看到的剑身铭刻“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的剑就属于这一类,这样的剑一般并不作开刃处理。至于那些出现在战场上的剑,则属于中高级军官的佩剑。就单兵格斗用的冷兵器来讲,刀才是这一时期战场上的主角。

李氏王朝时代编写的《武艺图谱通志》记载,壬辰倭乱以前的朝鲜军队,普遍列装一款名唤“环刀”的短刀。环刀主要配备给朝鲜军底层士兵(如弓箭手),作为个人防护用的格斗兵器。从存世的实物来看,环刀的长度大致在50——55cm左右,刀刃的宽度约为2cm左右。从实战角度上看,在身处狭窄空间的贴身格斗中,环刀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从生产成本出发,打制这种小短刀自然要比制造全长七八十公分的腰刀节省材料。可战场是最好的武器实验场,在壬辰倭乱中,朝鲜军士兵在近战格斗中以短小的环刀,和日本武士进行白刃战,屡屡败阵,证明了环刀这种短小精悍的兵器在战场上并不十分适用。

有一定财力的朝鲜军中高级将官在实战中,使用的都是与日本打刀、太刀相类似的双手战刀,这类战刀全长大致在90——120公分,为增大砍杀威力而设计为双手握持的形制。朝鲜人与日本人都有一个习惯:把刀、剑的名称混用,上图的两口刀就被称之为“云剑”。这两口双手战刀有着与日本刀相似的刀条,但刀身的装具却有明显的中国血统。刀柄中段穿有一孔,用于缠绑带穗的刀绳。有说法认为因为朝鲜人身材较日本人更高,手部较日本人更长更大,是以朝鲜战刀的刀柄比日本长刀更粗壮,有的朝鲜刀刀柄宽度甚至大于刀条。

▲一柄李氏朝鲜时代的朝鲜刀,可以明显看出刀柄的宽度要大于其刀刃宽度

▲韩国首尔战争博物馆收藏的壬辰倭乱时期著名的朝鲜军将领郭再佑、崔震立使用过的战刀

与“云剑”相比,这两口被称之为“大刀”的战刀刀饰装具更为简朴。其中郭再佑的战刀如果没有刀鞘上用于系挂刀绳的鞘耳,则几乎与日本打刀别无二致。

上图是被今天的韩国人奉为国宝的两口长刀,整刀造型与同时期日本的大太刀可说是异曲同工。这两口刀的主人可谓是大大的有名———壬辰倭乱期间的朝鲜水师名将李舜臣!这两口刀是在公元1594年(宣祖27 年)4月,李舜臣指挥闲山岛水战打响的前夕,专门聘请当时朝鲜国有名的刀匠太贵连和李茂生负责锻造的。

▲影视剧中的李舜臣

这两口刀每口总长197.5公分(其中刀刃部分长137公分),全重5.3公斤,刀刃血槽涂红。刀刃上铭刻着"三尺誓天,山河动色,一挥扫荡,血染山河"。由于李舜臣在他的《乱中日记》里,记载自己武术方面擅长弓术、至于刀法如何则没有提起,所以有说法认为这两口刀并非实战所用,而是李舜臣激励自己杀敌报国的象征性武器。

▲类似于明清腰刀的朝鲜刀,此类战刀全长大约为88—95公分左右,可单手使用利于骑战,但这种形制的朝鲜刀存世量较之双手型要稀少的多

说到这,再说回“三精剑”本身。显然,韩国总统文在寅是在延续朝鲜王朝时代中高级军官的佩剑传统,所授予的“三精剑”也是中国宝剑的形制。不过,就冲韩国对于传统刀剑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如果我们不再重视与保护的话,弄不好以后,连中式宝剑都是韩国的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何俊宏,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