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中的“京味”文化

提起郁达夫,就不得不提其散文,以清新的风格和饱含爱国之情的思想内涵而在现代散文界竖起了一座丰碑。

只是,地缘的因素让他深受着足迹所到之处的影响,就好比他的小说有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子,那是他在日本留学时所受的影响。而郁达夫在底子里仍然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华儿女,他的散文充分地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中国文化怀结。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北京文化又是这博大精深的闪烁的星星,他的一些散文中透露出了他对北京的强烈情感!

郁达夫对北京有着浓烈的情结,这不仅是因为他早就将北京当作第二故乡,同时也缘于北京的文化精神:北京以其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以其与人性、人情、人生甚至于与现代化的发展和谐,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一个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沦桑城市,沉淀与凝聚了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在历史的传承中让人感受着北京的魅力。

“京味”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说”是北京人的重要休闲方式,以至于聊天和遛鸟、下棋一样,成为了北京人的典型姿态。另外,“语言是语言共同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其所由产生的特定的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听北京人说话,我们就能推知其情态心境,“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的腔调儿上,都显而易见的平静安闲,就足以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愉快”。

“唉,天可真凉了啦!”(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老北京人这关于“秋雨”的讨论以及那“平平仄仄”的韵调,充分体现了北京人闲适的心境以及对于北京方言的陶醉。

“京味”文化还体现在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上,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永远都是闲适自由,安贫乐道的。

林雨堂曾写道:“使北京这样可爱的还有他的生活方式。它是那样地使一个人能够获得和平与安静,虽然所住的地方接近热闹的街道,但一般人生活的代价低廉,人生却是愉快的。”

这老北京的从容不迫,宁静安详,闲适自由和知足常乐,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也蕴藏在人们的心灵之中。郁达夫有一段文字是这么写的:

但是在三伏天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一匹驴子,上西山八面玲珑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这就是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在闲暇之余,他们总能安然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出现空白,郁达夫深受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