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家“门卫”潜规则:不交钱则“不为通剌”

古时称看门人或门卫为“阍者”,凡叩访官贵大户人家的上门客首先必须通过阍者这一关,必得看其脸色行事,有时还须塞给一些“赂银”,否则每每有“拒弗为通”、“拒勿纳”、“不为通剌”等拒客之事发生。

古代的门卫职责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看守大门以及与看门有关的登记、盘查往来人员、打更传梆、收受礼包等等;第二类,从事跟班的种种杂务,如侍茶捧衣、上传下达、访查情形、商议事情甚至侦查案件等等。

别看这门子职司寻常,手里只有那点儿小小的“把门权”,门子们即足以播弄手段、使奸耍猾,将衙署的两扇朱漆大门变成一道敲诈索贿的关卡、一个敛钱肥私的财源。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际,其督署的偏院内有座高亭,倚栏而眺,远近景物尽入眼底。某日,曾氏小伫亭中,遥见督署门前有一“翎顶辉煌”者,正恭持名刺,向门子“作哀恳之状”,门子则挥臂喝叱,神态甚倨;那人哀恳无果,只得怏怏离去。翌日登亭,曾又复睹昨天的场景。第三天,但见那人从袖筒里“摸索一裹物,鞠躬以献”,门子的脸色顿然转霁。曾氏不禁心有所疑。他踱回书房,未几便听得门子通报,说有新近补缺的某监司求谒。待人到跟前,分明就是刚才那个在督署门口“鞠躬献物”的“翎顶”。曾问监司,为何徘徊督门多日而不进见?监司竟“支吾闪烁,不能对”。


以曾国藩的精明老辣,他肯定早已洞烛其中隐情。问题在于,就连他这样素称“御下严苛”的朝廷“治臣”的衙前,门子的敲诈犹如此张狂,那么,其他地方门子们的贪贿会恣肆到何等程度,也就不难想象了。

门子对付不肯“孝敬”者的手段,除了让人当场吃“闭门羹”外,通常还有另一阴招。那便是冷眼旁观、窥伺缝穴,不露声色地给你暗里使绊子、“下蛆”,叫你歇菜、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