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摸金校尉发现的珍贵文物:霸伯墓地出土西周车战青铜戈鉴赏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翼城县东部的大河口村,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在2007年之前,人们从来没有发现这里还有这么一处墓葬群。

2007年5月,盗墓贼发掘了当地的一座大墓,大河口墓葬终于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出来。考古人员赶到现场后,在墓坑里发现了盗墓贼没有发现的文物,其中包含有金器。从陪葬物有金器来看,被盗墓葬的规格较高,因此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

随后的一年里,考古人员进行了试发掘,200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大河口墓地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615座。

从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确证,大河口墓地为西周时期霸国的墓地,占地四万余平方米。霸国为伯国,因此一般称呼大河口墓地为霸伯墓地。

霸国与晋国相邻,专家认为它有可能是被中原同化的狄人建立的国家,霸国的人口规模较小,以墓葬为例,曲村的晋国墓地有20000多座墓葬,而大河口仅有1500座左右。

在大河口墓地被发现前,国内考古界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霸国,因此它的意义非常大。2011年4月25日,大河口墓地入围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中的这件戈出土于大河口墓地,该戈是典型的西周早期直内有胡戈。西周的实战用戈基本都是直内无胡戈或者直内有胡戈,除了这两种戈型外,其余六种戈的数量都比较有限,且多为西周早中期产物。

周人对直内有胡戈的形制作出了不少改进,这主要是因为商代的直内有胡戈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直内有胡戈的招数比较简单,以啄击为主,商代时期的直内有胡戈一般形体较薄,这导致它很容易在啄击时损坏。

西周早期时,为了防止戈援在战斗中折断,当时的不少直内无胡戈在戈援根部铸出一段圭首状的突起,带有突起的根部的厚度是戈援前段的2~3倍,大大提高了戈体的强度。

直内无胡戈适合啄击而不适合勾割,不适合战车时代的作战,关于车战和戈之间的关系,虽然并无定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直内有胡戈的兴起,以及戈向勾割方向的倾斜,和车战的流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车战流行于西周时期,而从西周中期开始,包括三角援戈在内的直内无胡戈的装备量就已经越来越少了,最终退出战场,其中三角援戈消失的最为彻底,西周后期中原地区便未见出土。

随着直内无胡戈的衰落,直内有胡戈最终成为周人的主流戈型。

西周时期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翼耳戈,翼耳戈最早出现于商代,周人结合自身文化,制作出了一些诸如龙纹、虎纹这样具备周文化特色的翼耳戈,既有直内无胡者,也有直内有胡者。西周的翼耳戈存世数量不多,但形制规整统一,不似商代翼耳戈形式多样,可见是发展成熟的产物。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