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害来了怎么办?600万公顷人工植被来固沙

出品:“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部工作局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国风沙危害区主要分布在东经75度到125度,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从空间上横跨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在生物气候带上,从极端干旱区到干旱区,再到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

人工植被建设的地区为我国贺兰山以东,降水大于300毫米的沙区,以及贺兰山以西降水小于200毫米的这些地区,从而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这些地区1300万公顷的农田与一亿公顷的草场受到沙害,4.5万个居民点分布在风沙危害区,因此,沙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需要进行植被建设与生态重建。

在1955年,我国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成功营建了一条无灌溉的人工固沙植被防护体系,长度达到16公里,这一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

50年来,我国在不同气候带风沙区构建的人工固沙植被面积达600万公顷,这些植被为遏制当地的风沙危害、促进生态恢复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风沙区植被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固沙植被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对干旱地区尤其是沙区的恢复或重建特别要注重土壤生境的恢复,土壤恢复的措施增加了大气降尘的捕获,促进了表土层的成土过程,增加了表土层的持水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生境,为隐花植物、草本植物和其他生物物种的拓殖和繁衍创造了条件。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精彩内容关注“科学与中国”官方网站(cs.kepu.cn)。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为网站委托单位,中国科普博览为网络传播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